称谓语背后的文化观念探究

时间:2022-04-15 00:22: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称谓语背后的文化观念探究

称谓语是引导交际的“先驱者”,它强烈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属性、价值观念,并与他们所属的社会文化、民族心理、政治背景、道德传统密切相关。称谓语,就其狭义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称呼的用语。称谓语的定义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务差异等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他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世界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语的数量

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这些称谓语的不同同时映射出彼此的文化差异。

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程中,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大力推崇封建大家庭的结构形式,并强调宗族血缘关系。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家族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男女有分,长幼有别”,位次不能乱坐,因而造成亲属称谓名目繁多,年龄、辈份清晰,更严格地区分直系与旁系、父系与母系,显示出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利度和亲疏关系。因此,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其实也反映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表现亲密的社会心理。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官制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中国的等级观念,任何一个人都必需遵守。这种等级制度表现在称谓上,是存在着数不胜数的官衔、级衔,从帝王到平常老百姓,从高级官员到手工业者,几乎都有严格的等级职衔称谓,并以用职衔称呼对方为尊敬。从历史上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官职体系,也有了不同的职衔称谓。称谓中的职衔不同反映双方权势关系,表示对交际对方的地位认可。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具有强烈的等级观念。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大人,科长,董事长等,这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分、社会地位。

讲礼貌﹑尚谦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 一向提倡“礼多人不怪”,“礼轻情义重”。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熏陶,有一套独特的人事条理和道德规范,并制约着称谓语的使用。这与中国几千年根


深蒂固的家族文化与伦理观念有割不断的联系。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导致在价值评判上的自我价值低抑,在交际时尽量表现谦卑恭顺。因此,晚辈对长辈要讲究尊,对别人讲究敬,对自己则要自谦,平辈之间要互敬互爱,这种礼貌规则在称谓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在,社会的发展使这类敬谦词的使用大为减少,多用于书面文体中。同时,在“崇儒”的封建制度下,通称中称“先生”、“学生”也较多;而近代的“同仁”,“同志”则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其独特的政治色彩。随着中西交流频繁化,“先生”、“小姐”、“夫人”乃至忽略年龄而称呼女性为 “小姐”的作法也广为接受。这种现象反映出随着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语言也产生相应的变化。虽然近几十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大使用过于拘谨庄重、客气的礼节性套语,但在某些正式场合,人们还是喜欢使用一些自谦语和敬语。这是因为中国儒家文化一直视谦恭谨慎为一种社会美德而倍加推崇。

汉语的亲属称谓则精细、复杂、严格。在社交称谓上则是汉语的社会称谓语数量和类别十分繁多,特别是涉及到敬称词汇和谦称词汇。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来就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一定的作用;而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f6f00a763231126edb11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