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真善美之中的美——从康德美学反思中国现代社会审美消费主义

时间:2022-05-06 08:26: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真善美之中的美

——从康德美学反思中国现代社会审美消费主义



黑田鹏信1曾说:“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

关于真、善、美的具体定义,哲学界和美学界一直充斥着经久不衰的争议。 有人认为,“真者智力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将真善美分属认识、意志、情感三个领域;有人认为,“真、善、美分别是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属于精神价值”并未将所有价值都包含在真善美的内涵之中;有人认为,“真是指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善是指善行,是指人的行为对群体的价值;美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使主体产生一种精神上愉悦的体验”,将真、善、美的内涵分属于真理事实、行为价值、精神体验三个不同的主观与客观的哲学范畴。2

在康德的思想中,真、善、美被加以割裂,美成为一种纯粹的愉悦,既不涉及利害(善)也不涉及认知(真)。康德认为,美的本源既不是客观的形式或神的理念,也不是主观的感觉或心理的快感。美的本源出自居于人的理性能力与知性能力之间的审美判断力,它既非主观的,也非客观的,它是主体的。3而美的本质并非美的本源。美的本质居于由审美判断力的合目的性、想象力、由特殊找寻普遍及其只与对象形式联系的特征而在判断中生成的审美过程中。4

同时,康德对于美和真、善的区分并不是认为美与真、善无关。纵观康德的美学思想,如果一言以蔽之,那么可以表达成“瞩望道德之美”。康德的美的理想,因着人的德性境界的无止境,必然表现为一个虚灵的而不迟滞的、真切的而不空洞的一种追求。5正如他曾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与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



1

黑田鹏信(1885-1967):日本艺术评论家,著有《艺术概论》《艺术学概念》等作品。 网络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93855.htm

张政文:《从古典到现代——康德美学研究》,北京:200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9页。 张政文:《从古典到现代——康德美学研究》,北京:200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14页。 王丽娜:“瞩望道德之美——从美的理想谈康德美学的一般特征”,《理论界》,2011年第3期。

2

3

4

5


的道德律。”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美和善的孜孜不倦的仰望与追求。

美的本质不涉及善,但是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审美过程中美与美感共生一体的关系,建构起审美判断力的普遍性,从而树立起为每个人所认同的道德律,以达到实现对整个社会的善的追求。可以说,社会发展只有达到了真善美及其统一——自由,才真正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美作为真和善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其中重之又重的一环。

然而反观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中国的社会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自身独立解放意识不断觉醒,个人财富的增加使得个人欲望也在不断膨胀,个人享乐主义思想开始蔓延。6

千禧年初,审美消费主义开始在中国正式引起关注7,彻底打破了非功利的审美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陶东风8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文化媒介人的关系》、《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等文章中谈到,大众文化生活的中心已经从经典文学艺术门类变成了感官视象的时装、电视连续剧、房屋装修、流行歌曲等等。9康德所说的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天才式艺术创作在大量的机器复制面前失去了光环,人们对于审美消费的狂热追求颠覆了美学一贯以来高岭之花的形象。

由此观之,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审美消费主义的确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思想值得提倡,相反,它应该受到批判。因为它是对美的庸俗化、复制化,缺乏创造性,更缺乏对善的倡导。

康德认为,美是真正将人和动物区别开的东西,因为它并非生理感官上的快感。而审美消费主义就是将美直接等同于感官上的享乐与满足,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审美消费主义所言的美,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美,只能算是一种欲望的快乐。这样一种美,中国社会消费不起。

如今,国人的审美已变得越来越物质化,视象快感成为新的审美原则,所谓



6

寇鹏程:《中国审美现代性研究》,上海:2009年,上海三联书店,第169页。

7

审美消费主义在中国正式引起关注,是从2002年第1期《浙江社会科学》发表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学科反思》开始的。

8

陶东风(1959——):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

9

寇鹏程:《中国审美现代性研究》,上海:2009年,上海三联书店,第165页。


艺术走进生活,让人们能更轻易地获取娱乐和享受。然而美的商品化、娱乐化、感观消费化最终带给人们的是什么呢?

任何一样东西,一旦商品化,就必然引发无视道德的利润追逐,美亦如此。将美商品化,当作人人都可可复制、交易的商品进行贩卖流通,自然也就使得商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不顾道德律的约束,将美改头换面,甚至公然以丑为美,迎合大众的喜好。

看看越裸露越走红的干露露,武汉车展上搔首弄姿的比基尼小车模,网上大热的价值二十万的钞票裙子„„这些情景,美吗?当各类相亲节目红遍大江南北,陌生男女第一次见面就被牵走,海誓山盟、真心相爱变成取悦观众、博取收视率的工具„„这种感情,美吗?这样的一幕幕,能带给社会积极向善的正能量吗?人们对于美的理解越来越世俗,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也正逐渐遭受着欲望的侵蚀。当不惜代价搏出位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当追名逐利、自甘堕落成为炫耀而非羞耻,当隐私和真情成为娱乐他人的谈资,整个社会对于真善美的信仰将彻底沦丧。

真正的美应当能对社会民众起到正面的教化作用,而不是扭曲民众的观念,教民众妍媸不分、是非不辨。后者不仅与康德的美学相悖,与以“比德”“缘情”“畅神”为基本范式的中国传统美学也相去甚远。因此,国人必须反思:我们的美被丢在了哪里?中国社会追求真善美的道路将何去何从?唯有当我们重拾真善美的正确衡量标准,我们才能在抬头仰望时,重见那一片无垠无尽的璀璨星空,并铭记我们内心崇高不朽的道德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0136f22cc58bd63186bd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