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课:《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括本文所描绘的五幅秋景图。 2、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及效果。 【重点·难点】 1、明确故都秋的特点。(重点) 2、体会作者描写故都秋景流露出的情感。(难点)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a: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早年留学日本,广泛涉猎外国文学。精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主要作品:《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过去》、《迟桂花》等,其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郁达夫曾与成仿吾、冯乃起等一群年轻作家发起组织了“创造社”,后来又发起并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郁达夫曾经与徐志摩作为同班同学。1945年在印尼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暗杀。其一生有三大不幸: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1933年,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进步文艺活动。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他在这段时间里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知识回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 )沌 驯.( )鸽 落蕊.( ) 平仄.( ) 椭.( )圆 颓.( )废 廿.( )四桥 潭柘.( )寺 一椽.( )破屋 2、结合预习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郁达夫,现代著名 、 。早年留学日本,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曾参与组织 ,1945年被日本宪兵暗杀于苏门答腊。 主要作品: 、 、 等。 3、“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 1 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课:《故都的秋》·导学案 【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一: 1、文章1段和2段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秋?北方的秋和南方的秋各有哪些特点? 2、文中描写了故都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合作探究二: 1、作者曾题写过一幅“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的对联,请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悲凉”情感的句子? 2、如何看待作者的“悲凉”之情? 【巩固案】 阅读下面两段话,回答1——3问题: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上文中列举“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真的不美吗?作者说它们“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用意是什么? 2、划线句子用来比喻什么?指出本体和喻体。 3、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3925ab50e2524de5187e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