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大校训

时间:2022-10-06 02:07: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齐齐哈尔大学坐落于祖国东北边陲的齐齐哈尔市,很多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均处不利境地。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历经59个春秋砥砺,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北部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尤其近十年间,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人气日益升腾,特色愈加鲜明。半个多世纪,我校生存、发展与崛起,其大学之道亟待挖掘。随着大学内涵建设水平的提升,我们也需要把对大学的朴素认识升华为一种理性的观念表述,以期能够自觉、主动地按照大学的运行规律进行教育实践。于是,凝聚集体智慧,择取先贤雅言,以为校训,即:养正毓德精存自生。 一、校训提出的基本原则

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基于对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我们提出“养正毓德、精存自生”这八个字,作为我们安身立命之根本、继往开来之渊泉。校训的提出,着重考虑了以下三个原则:选自经典,言简意赅,亲切可感,其内容和形式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继承和发扬的关系,蕴含劝勉、警醒之意,即经典性与通俗性可兼容。从宇宙人生的宏观角度来阐发学校的办学理念,显扬形而上的道义追求,以免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淖,即教育性与导向性须鲜明。反映大学的共同追求,体现一代代齐大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教育实践所孕育的文化精神,避免雷同,即普泛性与独特性要统一。

二、校训意蕴的基本内涵

“养正毓德”源于《易经》。《易经•蒙卦•彖辞》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易经•蒙卦•象辞》曰:“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毓,即育。《易经•蒙卦》提出的“养正”教育理念,即希望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端正的心性及行为,作为最古老教育思想而影响着中国。清高宗乾隆就曾手书“养正毓德”以为上书房的匾额,清世宗雍正又题写了楹联曰:“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教育皇胄加强修身,以承继大统。作为大学,它不仅产生思想和学问,更重要的是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有道德良知的公民这一神圣责任。英国的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在其《大学的理想》中指出:“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礼记•大学》开篇也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垢纳新,从而趋于善(合目的性)的至高境界。因此,大学的首要职能就是涵养人的德性,使人成其为“人”;而培德育人,养正至关重要。“正”,代表真善美价值取向的矛盾主要方面的控制力。唯其正,才能决定事物的真善美品质,才能使事物稳定、和谐。正,是正道,是千古人间光明之途,代表着人类恒久向往和追求的真善美和谐的至高理想。大学培养学生纯正的品质,引导他们坚守正道,这是神圣而伟大的功业。正,是正气,是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人心善恶,品格高下,皆为胸中正邪两气相搏的结果。《孟子•公孙丑上》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大学惟涵养正道、正气,方能培育师生壁立千仞的正义人格,无愧矗立于天地间的人。

“精存自生”语出《管子•内业》。管仲(前725645年)任齐国宰相,助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管子•内业》曰:“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管子》认为,在物为精,在天为气,在人为德。凡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不可缺少精气神;就人事而言,既为人性道德的本原,亦是事业昌茂的渊泉。人生活于世间,不仅是血肉之躯的生理存在,也是精神生产的文化存在,这就更需要这样一种气:志气、骨气、正气、锐气;事


业发展亦有赖于这样一种气:豪气、人气、士气、大气!有了这种精气神,生命之树自可生生不息,事业之花亦会精彩纷呈。假若没有“十年砥砺磨一剑”的坚强意志,没有“十载寒窗积雪余”的坚韧求索,没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坚定执著,我们这所地处北国边陲的大学不可能创造出今天的辉煌;正是凭借这种争气的精神,我校方得以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59载的办学实践昭示:有此精气神,个人自可安身立命,事业也会兴旺昌盛。

“养正毓德”是为了培养人,教育人,发展人。我们基于此种教育理念,通过教育过程,来实现学生未来“精存自生”于天地之间的目标。 三、校训践行的基本途径

践履校训,要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须晓之义理,悟之以情,践之以行,持之以恒。

首先,以了解、探究校训义理为起点,知晓校训。本校训将大学的精髓浓缩为简洁的话语,镌刻在中区校园大门内侧草坪的太行石上,成为校园文化的标志性景观——校训石。我们每经此处,昭彰醒目,朝濡夕染,润物无声,大学精神自然融入血脉,铭刻心扉。

其次,以我们在大学的生命体验为载体,感悟校训。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自觉地以校训为尺度衡量自己的言行,明曲直、辨真假、知善恶,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获得精神鼓舞,从而创造完美的人生。

第三,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风骨为支撑,践行校训。德性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化德性为德行;校训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师生自觉的主体修养及其实践。我校50多年办学实践所积淀的文化精神,在一代代齐大人身上传承着、发展着,使我们的校训精神转化为全体师生服务社会的人生实践。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精神的一脉相承,才使得大学有着生存的稳定性与发展的持续性。 第四,以十年磨一剑、百年谱华章的不懈追求为境界,弘扬校训。“学不可以已”,人的修养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要从不同层级的德性要求做起:道德感、责任感和审美感。具体而言,道德感诉求于正义,它体现为对民族、国家、集体、家庭、他人等的责任感,是基于人类社会公德的使命自觉。从社会道德准则出发,有人愿为人的价值和尊严抛头颅洒热血;从为人类社会谋福祉的崇高使命出发,有人甘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赴汤蹈火,等等。但德性境界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的、反复的、不间断的实践。

因此,面对色彩缤纷的现实社会,我们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须怀一颗悲悯心、仁爱心、平常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在此追求中,通过高艺术的审美体验,“唤醒”人的本质丰富性,使自己成为主体自觉的人,从而“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使我们的道德、学问,以至我们共同的事业臻于至善,以此彰显校训精神的本质力量。校训作为我校50余载办学实践的文化精神结晶,为立校之本,育人之魂;是当今齐大办学特色的源头活水,亦是日后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希望广大师生秉承校训精神,在为民族、国家和社会之服务中创造恢宏业绩,使我们的校训精神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大用养正,精诚致中。自力自强,励学笃行。德立道修,伟业竟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6e9fddad51f01dc281f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