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及解决方法

时间:2022-10-06 23:24:4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前经济形势“危”与“机”并存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对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国际和国内都予以了高度的关注。我们对一季度的经济形势,会同人大的有关部门和发改委等七个部门,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做了综合的分析,在此也愿借此机会与大家共享对目前形势的主要看法。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可以做简单且较为全面的概括是:一,“缓中趋稳,稳中有进”;二,“进中有难,难中有险”。 一、“缓中趋稳,稳中有进”

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下行通道,每年都有一定速度的下行,下行压力比较大,从两位数的增长到9%8%7%去年6.9%去年四季度是6.7%今年开局,官方数字统计经济增长达到了6.7%,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积极的迹象,所以总体来看,一季度经济运行比较平稳,各项统计指标也基本在一个合理预期区间运行。投资去年增长9.8%,去年计划是15%,但是只增长了9.8%,今年计划投资增长是10.5%,但是一季度投资增长了10.7%,比去年四季度有了比较大幅度的增长。外贸12月份形势比较严峻,12月份的外贸是-17.8%,但是3月份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反弹,外贸3月份增长了8%以上,这样的话,一季度的外贸总体形势最后是-5.9%,但是比预期已经好了很多。在其他数字方面,比如CPI有所上升,达到了2.1%,全社会用电达到了1.8%,这都是比去年四季度同期有所回升的。同时我们关心的财政,今年财政计划批准的计划只增长3%但是一季度最后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了6.5%所以应该是在平缓的过程中“趋稳”的大的判断。


“稳中有进”,是指结构性改革或者结构性调整见了一定成效,主要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也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一季度达到了7.6%,同时投资中的服务业增长也较快,统计数据为12.5%,高于加工工业的投资;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的投资达到15.6%,这是比较好的;高耗能投资只有5.9%,高耗能投资有所下降,说明结构调整见到一定效果。但是当前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所以是“缓中趋稳,稳中有进” 二、进中有难,难中有险 ()进中有难 (1)稳增长任务难

从内外需来看,外需持续低迷,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还处于深度调整过程中,美国去年形势较好,但是当前美元并不是在升值,而是开始有些贬值,美国经济回升势头在趋缓;欧元区和日本采取了一些零利率政策,在搞扩张,但是经济增长乏力,日本安倍政府实施了“三箭齐发”政策,但是现在看来效果并不显著,PMI人口指数又回复到50%以下;至于一些新兴经济体,俄罗斯、巴西,经济非常困难,基本是在衰退;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一季度也面临了货币贬值、股市动荡、资本流出、通货紧缩的局面,所以全球的外部需求仍然较为低迷。党内领导同志在两会期间总书记主持的会议上,描述当前国际形势呈现的是“六低一高”“六低”是全球增长速度低、贸易增速低、投资增速低、资本市场低、利率水平低,一个“高”是债务水平高,所以总书记讲从全球来看也不排除出现新的危机动荡,不确定因素很多,所以通过外需方面短期内改善的机会不太多。内需方面,投资虽然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升,但是占投资60%的民间投资增长比较低,只5.7%,这也是多年来低位,民营经济投资水平,反映的是市场信心问题。


(2)消费需求不足

消费方面,消费需求占很大比重,内需主要靠拉动消费,消费虽然对经济的拉动接近了60%的比重,但是消费情况并没有太好,只有10.3%的增长。去年消费到了四季度社会剩余商品总额有11.1%的增长,今年计划增长11%,但是一季度只增长了4.3%。所以在内、外需方面,当前稳增长的困难仍较大。所以当前经济并没有像有些乐观的媒体的猜测:可能出现了V型反弹,目前仍然处于下降通道中,并没有真正触底,可能还是L型的走势,短期内稳增长的任务仍然十分严峻。

(3)实体经济运行困难

从我国的经济结构看,制造业占比较高,而且是出口大国,因此实体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形势影响很大。但是实体经济目前比较困难,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只增长了1.8%,是2009年以来中国最低的一次增长,很多央企包括一些大型企业,亏损十分严重。山西七大国有煤企现在债务率是80%以上,整体负债超过1万多亿。另外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分化也比较严重,东北经济非常困难,一季度东北三省总体相加,工业增加值是-3.5%,辽宁是-9%,这些情况都比较严峻。 (3)去产能较难

“三去一降一补”是今年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去产能则是最关键的环节,是龙头。但是目前的大形势上,无论是在市场对僵尸企业的评定方面,还是对僵尸企业的人员安置、债务负担等方面的问题都很难解决。在实际调研中,企业遇到最大的阻力在地方政府和银行方面,银行不愿意承担债务、政府劳动部门不愿意面对失业人口的增多,同时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弄虚


作假问题,包括有些大企业通过收购一些僵尸企业作为自己化解产能过剩的指标,用以获取国家补贴,所以去产能任务要完成起来也是很难的。[page] (4)财政收支平衡难

虽然一季度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6.5%,但是同期财政支出增加了15.4%。二季、三季度,营改增任务将会全面启动,同时一些企业的减负降税工作也将同步开展,财政收支平衡将会非常困难。 ()难中有险

当前,风险主要在于金融风险、股市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以及企业去产能后失业方面的风险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风险。金融领域不良资产比例很高,据统计截至3月底银行不良资产达到2.11万亿,不良资产率达到2.08%,这是比较高的水平;全口径社会信贷和GDP之比达到了191%,这个数字大大高于2008金融危机时的美国和欧盟、日本,所以金融方面的风险较大。债务风险同样较大,不仅在地方债务方面,企业债务问题也较大,上文提到企业经济形势困难、债务增加,但关键问题是有些企业发行了债券,债券到期将要引起的违约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不同的统计都显示,将近20%的企业债券都可能存在违约风险。一些国企也存在道德风险,借了钱不准备还,把企业的优良资产剥离后,留下了不良资产等待国家解决,这方面隐藏着很大的金融风险。

房地产市场方面,去年一线城市房价有所回升,一季度量价齐升。但是很不正常,一线城市的房价上升了31%,二线城市的房价上升了23%,北京的房价上升了33%,和去年一季度同比,深圳房价上涨了89%。房价的上涨使得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了一些,但是暴涨之后有可能暴跌,所以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和蕴藏的风险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大的形势就是“缓中趋稳,稳中有进”,“进中有难,难中有险”,总体形势一季度开局平稳,但是面临很多困难和风险,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需要重视的问题

()稳增长和结构性调整、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中央的政策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去年总书记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要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速度情结和换档焦虑。但是实践中,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却比较难,一季度开局形势不太好,稳增长的焦虑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蔓延,有担心把稳增长作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会因此冲击结构性改革;二是担心即使稳增长采取了一些短期刺激政策,经济仍然稳不住。这两个担心都有道理,从稳增长来看,经济下行实际上是近些年结构调整所决定的必然会出现的下行。2008年以来很多国家经历了痛苦然后进行了调整,但是中国有没有经过大的痛苦,虽然当前经济经历了一些下行,但仍然不够,应该下决心利用这个时机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性改革。当然稳增长和结构性改革并不矛盾,通过结构性改革可以进一步释放经济新动力,我们能够实现两者的协调。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稳增长、调结构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偏好出台新的刺激政策或者产业政策,如上文提到去产能动用一千亿做奖补;工信部,对轻工、纺织、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不同的资助政策;财政部在中央资金里设立了很多不同产业的专项资金。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过去的教训,产能过剩并不是市场造成的,还是政府干预太多造成的。依然需要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过多的强调产业政策,可能会破坏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竞争。当然,现在也看到了一个很好的势头,在刚刚召开的深改办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建立竞争政策审查


制度的决定意见》,下一步将会研究细化,竞争政策是最好的产业政策,真正让市场发挥作用,比政府过多干预拉动经济效果要好很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

目前去产能的工作存在一些偏差,有把去产能单纯看成是降低煤炭、钢铁的产量,也有在这个过程中过多采取行政分解指标的办法,但这和真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衷并不一致。去产能的实质是增加有效供给,关键是经济要增长新动能,必须通过改革实现。所以无论去产能,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全面推进改革。国企改革讨论多年,有一些政策出不了台,过去一些确定的大方针甚至有倒退现象,这是很大的问题。另外还有金融、财政体制等领域的改革,下一步我们也还需要在这些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所以第三个需要处理的关系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在这方面一定要把改革全面深化,括五中全会的精神落实好。



题目是四个:一、经济态势,二、是否已经探底,三、经济症结究竟在哪里,四、出路在哪里。

一、经济的态势:数据说话,处在下行通道上

总体来说中国经济现在处于经济的下行通道上,我们可以看一下有关数据。 比如GDP2010年是10.3%20119.2%20127.8%20137.7%20147.4%20156.9%2016年一季度是6.7%,尚未探底; 构成GDP的指标和其他支撑GDP的相关指标也是类似表现,比如出口数20122013年同比增长7.9%2014年为6.1%2015年下降2.8%,而


2015年预定目标是6%左右,实际下降2.8%。今年1月份下降11.2%2月份下降25.4%3月份增长11.5%;

投资数据201220.6%201319.6%20145.7%,而201510%,其中20151-2月份是13.9%3月份13.5%4月份12%5611.4%7月份11.2%8月份10.9%9月份10.3%1011月份10.2%12月份10.0%。今年1-2月份10.2%3月份10.7%;

消费数据201214.3%201313.1%201412%201510.7%20151-2月份10.7%3月份10.2%4月份10%5月份10.1%6月份10.6%7月份10.5%8月份10.8%9月份10.9%10月份11%11月份11.2%12月份11.1%。今年1-2月份10.2%3月份是10.5%; 供给侧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比如工业增加值201210%20139.7%20148.3%20156.1%,而20151-2月份是6.8%3月份5.6%4月份5.9%5月份6.1%6月份6.8%7月份6.0%8月份6.1%9月份5.7%10月份5.6%11月份6.2%12月份5.9%。今年1-2月份是5.4%3月份反弹到6.8%

我们再看一个下行指数——PMI指数2012年的PMI均值是50.7201350.82014年是50.7%2015年只有49.920151月份的时候是49.82月份是49.934月份50.156月份是50.27月份50.08月份49.7910月份49.811月份49.612月份49.7。今年1月份只有49.42月份49.03月份反弹到50.2

一个比较真实反映中国经济运行的指标是用电量这个指标部分地透露了经济增长的真实情况。全国城市用电2012年同比增长5.5%20137.5%2014


3.8%20150.5%2015GDP增长是6.9%,这中间的差距大家知道反映了什么。20151-2月份是2.5%3月份下降了2.2%4月份1.3%5月份1.6%6月份1.8%7月份下降了1.3%8月份1.9%9月份下降了0.2%10月份下降了0.24%11月份0.6%12月份下降2.1%今年1-2月份是2%一季度是3.6%3月份是5.6%。其中工业用电量更差一点,工业用电量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实体经济的情况,20151-2月份是1.3%3月份下降4.1%4月份下降了1.1%5月份下降了0.6%6月份增长1.7%7月份下降3.3%8月份0.8%9月份下降2.9%10月份下降1.9%11月份下降1.6%12月份下降4.9%

所有这些指标,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大致看出中国的经济态势最近几年来尤其是这一两年来,总体还是处于持续下行的通道上。 二、经济是不是已经探底?还没有!

从两个方面思考,一个方面是经济存量问题是否已经解决,另一个是增量——新的动能是否培育了出来。只有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经济就是探底了。 ()经济存量问题

首先分析存量问题,经过一二十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积累了很多矛盾、泡沫和问题,众所周知的存量问题有如下几项有待解决:

(1)产能过剩,钢铁、煤炭、电解铝、玻璃、冶金、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现在需要通过去产能来予以化解; (2)房地产经过多年的高歌猛进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库存过高,形成了高房价和相应的资产价格的泡沫,也需要通过去库存等方法来化解;


(3)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债务,或者说杠杆率过高,也有人说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超过2%-5%,总体来说存在着比较大的潜在风险,这也是有待化解的一个问题;

(4)影子银行过度发展,银行不良资产率不断上升,有个别银行不良资产率已经超过2%的警戒线;

(5)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资源越来越短缺,重要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4年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60.39%,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压力不断加大,雾霾已经成为不可承受之重,劣五类水超过10%缺水的城市400多个,74个大中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不到10个。

所有这些存量问题的解决,即现有经济矛盾的解决都必须在最近这几年集中解决。如果存量问题一直还在,我想底部还不能算作已经探底。这是判断经济是否探底的一个侧面。

()新的经济动能是否已找到?

第二、分析新动能、新动力的培育。新动能培育的问题是指,过去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依赖,以及当这些动力慢慢消失之后新的动能能否接力,即新旧动能的转换衔接问题,这是关键。旧的动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口红利。2014年开始16-65岁之间的生产性人口开始下降,人口红利开始消失,老龄化提前到来。2008年前后有研究指出刘易斯拐点到来,无限供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失。人口红利消失,能够替代人口红利的新的动力在哪?这是需要找到的;


二是资源环境的约束。过去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大规模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有很大关系,可以说资源红利或者不太大的环境红利,现在已经到了临界点,必须要找到替代大规模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新的动能。

三是工业化阶段进入到了重化工业阶段的下半场。过去十多年是重化工业的上半场,主要是资源能源、密集型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时期,所以过去十多年在那些重化工业资源比较密集、重化工业比重比较高的地区都取得了高速发展,但是现在重化工业开始进入下半场,进入到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与生产型服务业相交融发展的阶段。根据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工业化进入到重化工业阶段下半场时,拉动GDP增长的能力不如重化工业阶段的上半场。怎么找到新动力填补空缺? 四是国际环境不如以前。过去中国经济总量排在世界靠后的位置时,国际社会敞开怀抱欢迎中国加入国际舞台。但是现在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美国便开始围堵我们,很多国家也看着我们不顺眼,针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他们提出了TPPTTIP等。国际环境总体不如以前,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对外投资带来了很大冲击。我们怎么样找到新的动能克服这方面的困?

判断什么时候真正探底,在我看来就在于观察以下两个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一是存量问题有所化解,二是增量的新动能至少开始形成架构。但现在显然这两方面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所以我们仍处于探底过程中。[page] 三、中国经济症结:核心是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

在此不做展开,真正的症结用一句话概括,即过去多年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通过以往凯恩斯主义的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到了天花板。为什么这种粗放的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下一步无法维系?核心是背


后的体制机制问题,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有企业等等制度。所以症结的表象看是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深层次看,在于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建立。

四、问题出路

判断中国经济探底回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需要三个方面的对策,个方面又会有三个具体的对策。

一是培育三个意识和观念,即自信、相信、敬畏,由思想意识引导行动。所谓自信,就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是自信的表现,“放水“的方式掩盖问题、拖延问题是不自信的表现,会耽误时机。相信,就是相信群体、相信干部,相信大家会与我们共渡难关。敬畏,要敬畏自然、敬畏规律,敬畏人心,要敬畏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市场规律,经济有周期性的波动,有高潮就有低潮,只要高增长不要经济调整,这是不尊重规律的体现,不尊重规律,最终一定要为规律所惩罚。但是最终需要敬畏人心,敬畏老百姓的心,这是三个意识,这是第一个方面的出路。

二是需要在近几年及时有效地把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培育起来,因为过去的三驾马车边际效益已经开始递减,而且副作用和后遗症也越来越大,所以必须从供给侧培育新的动力。新的动力我概括为“三大发动机”即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制度变革就是改革;结构优化是指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要素升级是指技术进步提升人力资本、信息化、知识增长等。这三大发动机对应着新一届领导提出的改革、转型、创新三个方面。全要素生产力由什么决定的?就是由以上三大发动机决定,这三大发动机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的


基本路径,所以我们最近这几年必须要在培育这三大发动机上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如果这三驾马车式微,而这三大发动机没有能及时有效地培育起来,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就不可能平稳步入新常态,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三大发动机中最重要的是制度变革,因为另外两大发动机也取决于它,我们需要推进一些真正的改革,这些改革需要处理各个主体之间责权利关系的公平配置。而在这其中唯有权力得到公平配置,才能从深层次上解决优化资源配置的问题,从深层次激发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意即释放改革红利。

当下需要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第一个关键问题:解决存量问题,即产能过剩和高库存、高杠杆等,这些存量问题的解决必须痛下决心,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第二个关键问题:培育增量,包括培育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新的区域、新的品牌、新的模式等。第三个关键问题:解决在新旧产业替换、新旧增长动能转换过程中面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冲击。怎么通过高超的经济宏观调控艺术,通过高超的政治艺术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9f6929a5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