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电影中儒释道思想观念的解读 当代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获得世界性的赞许,故事片年产量在2016年达到了772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电影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饱含儒释道思想观念的精神内核,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母题浸入。 一、儒家思想之孝悌观对电影主题的呈现 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学而》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进而提出孝即孝敬父母,悌即爱护兄弟。在此孝悌观念下,父子关系便是一个集中体现儒家思想伦理规范的典型,2015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老炮儿》上映,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以六哥为代表的父辈与以晓波为代表的晚辈之间充满着矛盾,父子俩喝酒谈心时,父亲的杯子低点,没大没小,正显示着中国传统家庭的教育中尊敬与礼教的精神内核。与此同时,儒家将孝悌观念不断发展,与礼制观念结合,提出了规矩的观点,而父子关系也演变为一种师徒关系。2016年优秀的国产电影《百鸟朝凤》中处处体现儒家的规矩观念,无双镇的焦三爷是唢呐高手,同时也是整部电影中立规矩的人,他的规矩是在葬礼的唢呐吹奏中,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他的规矩是能够进入焦家班的弟子必须人品端正,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做到唢呐离口不离手。他的规矩又是从学艺到学百鸟朝凤是按规矩一步一步来,不能越过任何一个环节 二、佛教观念之辩证思维对电影主题的解读 作为精神信仰的其中一种辩证思维,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史的研究者方东美先生认为:中国佛教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带给了世人体验社会的不同视角,从而也获得了不同的精神感受与生活经验。在当代中国电影的主题表达中,佛教观念也不断地渗透进来。 第一,佛教观念的智慧核心是无常论,佛家的化现世为虚幻的精神祈求重在将人的生命化为轮回的圈套,大小乘佛学解释世界,都摆脱不了轮回的圈套。[1]意在表明生命在轮回中不断往复,人的命运早已注定。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最后一幕,镜头中出现地震纪念墙,蓝天白云下的墙上永远雕刻着地震中遇难者的名字,一位老者凝视亲人的名字之后说:过两天我再来看你。此时此刻,佛教经典《心经》的唱诵响起,伴着悠扬的佛乐,整个画面呈现一种平静之感,面对人力无法抵抗的自然灾害,人们也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平心静气等待下一轮回的重逢。 第二,中国佛教以人性为纯善,以慈悲为本的观念来进行人生的救赎。张嘉佳导演的电影《摆渡人》虽口碑不一,但从整个故事表达的主题来看,恰是彰显佛家慈悲为本的救赎观念。梁朝伟的徒弟小玉为了把偶像马力从事业低潮中解脱出来而牺牲自己的时候,观众仿佛看到了那个舍身为人的大慈大悲之菩萨的影子。整部影片为了表达救赎人生的主题,设置的故事情节虽略显拙劣,但却处处彰显慈悲为本的佛家大义。 三、道家学说之哲学本原对电影主题的升华 首先,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道士下山》便是如此。查老板的只有经历了红尘中的善恶是非、爱恨恩仇,才能领悟真正的大道真谛,把人生悟透,将人世看懂,是学道必须的一步。以及何安下自己所说的:天地间,道大,人也大,人生本来就是上山、下山,而道心原本宽广可容万物,装得下山河大地、万古星辰。正印证了庄子《逍遥游》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无所待而游无穷,在天地间自由徘徊,与自然合而为一。 第二,道家学说中的追求宇宙真理是一种通过心斋、坐忘的出世精神。出世并不是消极对待万事万物的世界观,而是在人生中保有进退自如、事缓则圆的处事方式。在当代中国的公路电影中,往往在主题的挖掘中经常透露出道教学说的出世观,跨界导演韩寒执导的一部电影《后会无期》便是如此。三位主人公找不到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为了寻找理想,他们选择踏上出世的道路,由东向西穿越中国。路上遇到的种种人事,改变了浩汉看待世界的观点,理想的人生不过是一条平凡之路。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是深入中国知识分子骨髓的文化养分,代表一种情怀的展现,因此以儒释道思想学说解读电影,重在生发一种超越生命之美,生动展現以情动人的深刻意蕴,在新的知识时代下,它必将指引更多学者开拓新的研究思路与批判方式,成为古老命题的新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179a1c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