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文解读

时间:2022-12-08 09:37: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文解读



一、课文内容梳理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我为什么活着?面对这个人类自身永恒追问的哲学命题,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激情是“纯洁”“无比强烈”的,“纯洁”说明除了这三种追求外,别无其他,“无比强烈”,与“不可遏制”呼应,说明这三种激情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始终左右着自己的行为。接着,作者把它们比作飓风,形象表明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追求过程中的原动力,“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些激情在给他带来了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和痛苦。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当追求过程中遇到挫折,或面对更深的生命奥秘时,人的确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甚至绝望。

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2自然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首先,爱情可以带来狂喜;其次,爱情可以解除孤寂;最后,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作者用热情的笔触赞美了爱情给予自己的巨大安慰和力量,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追求。在这里,作者甚至置爱情于天堂之上,就是为了表现爱情的纯洁、美好和超凡脱俗。他一生中,爱过不止一个女性,也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坦诚而严肃的。

3自然段,写作者寻求知识的三个原因:希望了解人类心灵,希望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里“人的心灵”代指有关人类的一切,“星星为什么会发光”代指自然科学“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代指社会科学。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具体地表现了渴望了解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奥秘、创造社会哲学的强烈愿望。而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包罗万象,也就是说作者渴望了解的是一切知识。也正是源于这种对知识的执著,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有非同一般的建树,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甚至是到了晚年,还开始涉猎小说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若非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他的生命是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创造力的。

4自然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他的胸怀充满了正义与良知,周围“痛苦的呼号”“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等等人间的悲凉和苦


难,都引发了他“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减轻人间的悲苦,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无能为力,这又会使得他内心更加痛苦。况且自己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对人类悲苦的关切始终没有改变。这些真诚的内心独白,让我们切实感知到了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他的经历就是这种情感的最好佐证。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所不惜,他先后曾两次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作者总结上文:“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虽然罗素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最好写照。这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二、文章特色

这篇随笔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周密;直抒胸臆,感情真挚;尤其是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洒脱自然,优美流畅,个性化的表述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言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的比喻描述“孤寂”的可怕,用“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aa01fc75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