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言中的国民性——助词「ガ」和「ノ」中的内与外

时间:2022-04-09 16:50: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日语语言中的国民性——助词「ガ」和「ノ」中的内与外

语言是人类互相交流的手段,也是沟通的桥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不以语言为媒介的话,便无法实现交流。但是对于大部分日语学习者来说,虽然他们掌握了日语的词汇和语法,但是却并不能很好的与日本人进行文化,经济,政治上的交流。语言是在特定文化下产生的,若不能了解其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的话,便无法很好掌握这门语言。而且有时还会造成双方的误解。内外文化意识决定了日本人的思维、心理、语言等。本文打算从助词「ガ」和「ノ」中来看内外。

助词在日语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现代日语中助词「ガ」和「ノ」几乎可以接在任何名词后面。可是在古代日语中,这两者所接名词大不相同。「ガ」可以像「酒が飲みたい」那样表目的。也可以像「行ったが会えなかった」一样表接续。现代日语的「ガ」多在表主语时使用,在过去却没有这一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将「ガ」与与其具有深深联系的「ノ」进行比较。

本文主要探讨「ガ」和「ノ」承接语言的不同是如何反应内外文化的。然后通过分析日本地理环境等来探讨内外文化产生的原因。 一、内与外的定义

关于内与外的定义:一般「内」是指自己的家人、朋友、公司的人、属于自己生活圈子的人。再放大来说就是本国的人。而「外」一般就是指与自己关系并不亲密的人、不属于自己生活圈子的人、外国人等。根据此定义我们可以认为,外指的就是内以外的所有人。

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日本人对内对外的态度完全不同。与内人相处时很轻松,毫不顾虑。而对待外人时很拘谨,顾虑颇多。语言是文化的媒介,这种态度也全部表现在语言当中了。 二、「ガ」和「ノ」中的内外意识 (一)研究过程

关于「ガ」和「ノ」的研究并不少。青木(1952),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祝词、宣命等作品中,助词「ガ」表示亲爱的意思,也可以用在表嫌弃、厌恶等感情场合下。「ノ」则表示敬意、或者是保持一种心理距离情况下使用。到了平安时代,「ガ」和「ノ」还是一样被区别使用,与说话人心理距离小的便使用「ガ」,与说话人心理距离大的语言后面便使用「ノ」。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由于亲疏关系之不同分别使用「ガ」和「ノ」。为了深化此观点,大野(1996),以亲疏关系为基础提出了此现象可以看作是内外意识的说法。 院政镰仓时代开始「ガ」与卑贱、「ノ」与尊敬紧密联系起来。基本上还是从内外意识中派生出轻卑用「ガ」,尊敬用「ノ」。不久到了室町时代,这种意义的区别渐渐消失,但是,内与外的区别并不是只有在古代日本社会才有的。即使在现代日本社会中,也是作为一种对生活场所的认知而存在,只是在古代尤其鲜明。 (二)「ガ」与「内」

在古代,「ガ」多承接人类名词。而且这个人类名词也是与自己息息相关,关系亲密的一群人。例如结婚对象、恋人、孩子之类。如果从内与外的观念来考虑的话,「ガ」就如下面例子所示,承接内部之人尤其之多。

内部人。例如【妻子、夫君、父母、孩子】等等场合,使用「ガ」比较多。 例:妹が手(紀記歌謡96)妻が家(記記歌謡76) 自己自身(表示一种谦卑的心情时使用)


日本人与自己国家人交流的时候。如果用一个场所来界定的话,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外国人就是外,本国人就是内了。我们都知道日本人在对待外人时是常常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这时他们将我们当作了外人,在交流时也表现出自己谦卑的心情。 下使,动物、树木等。

例:鶴が音、鳥が音、染木が汁。

像这样的,例如马、鸟、植物,都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物,对于自己来说是及其近的一种存在。在古代,日本人的生活与大自然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动植物也被当作了内部的一部分。 (三)「ノ」与「外」

与「ガ」相反的「ノ」则是外部的,或者是被当作外部存在时使用。「ノ」不仅仅可以接人类,还可以接地点、场所、世界、事物等不实际存在的名词,范围很广。因此在古代「ノ」的使用是远远多于「ガ」的。虽然也承接人,但是也都是与自己关系疏远或者是比较尊敬的对象。

承接地名、场所等对象。

例:越の海の手結の浦(万葉三六七) 除了场所,承接事物的情况也比较多。

例:冬木の上(万葉一六四五)橘の下(万葉四三七)等。 也可以用在季节、时刻。

例:秋の野(万葉三六七八)、夕の物思ひ(万葉二八七八)等。 不仅仅是场所和事物,也有承接人的情况。

例:神の命、大君の行幸、「神、皇祖、大君」等,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有「君が代」这样接「ガ」、也有像「大君の命」这样接「ノ」。这种区别很好的体现了「ガ」和「ノ」之间的不同。「君」是女性在叫自己的结婚对象时称呼丈夫的名词。而「大君」指的就是天皇。因此亲近的人用「ガ」,比较尊敬的人就用「ノ」。 三、内外意识形成的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人的内外意思在语言表现中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关于这种意识形成的文化背景,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一)地理环境

日本列岛很久以前开始便四面环海,是一个闭锁的岛国,所以与外界的交通一点也不方便。因此与外国的交流并不是很多,一直以来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从日本的地形来看,也是岛与岛之间都隔着山,当地人也不与岛外人进行往来。由于这样一种地理环境,使日本无意识之间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内外意识。一直到明治维新时期之前,日本在两千余年之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没有与其他国民发生过大规模战争。对外是一片祥和的景象。因此形成了他们内向、与其他国民,其他民族都难以融合的性格。可以说因为这样的原因,日本人习惯将外面的世界看作异境,与自己没有关系或者是拒绝与自己有关系的排外意识就在心中扎根了。

(二)稻作农耕文化。


日本属于稻作文化,从遥远的弥生时代开始的稻作文化可以说一直深深影响着集团意识和内外意识。在那个时代,生产力低下、从修理到种植、收割都需要近邻互相合作、共同劳动。年初,村民们共同施肥,向神明祈祷五谷丰收。干旱的时候,家家一心祈祷降雨。丰收的话,他们又会一起为丰收而高兴,进行祭祀感谢神灵。因此出现许多以家庭为单位而形成的部落村子,人们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共同生活。为了给自己的村子尽可能引进很多的水,村民们团结起来与邻村争夺、吵架的情况也不少见。因为这样一种生活样式,村民们对于邻村,也就是对外的竞争心理和排外心理变得愈发强烈。甚至在共同管理设施和共同劳作多的地域社会,如果做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事情的话,就会给所有人造成麻烦。这样一来以集体利益为优先的集团主义就形成了。重视集团内团结协力意识的同时,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对集团外部人的排外意识。因稻作文化的背景,日本人无论什么事都必须遵从集体,很害怕自己被当作集体外的那个人。 结语

以上就是对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语言表现和文化背景的简单考察分析。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媒介,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深受日本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语言更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才能有效的避免国际交流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参考文献

[1]大野晋『日本語の文法を考える』 岩波書店 1978 [2]牧野成一『ウチとソトの言語文化学』アルク1996

[3]五光照雄 『言葉から見た日本人-間の感覚と内外の視点』 自由現代社 1982a.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d91f2ddf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