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典诗词赏析的三个维度

时间:2022-12-05 09:16: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古典诗词赏析的三个维度

要:古典诗词赏析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古诗鉴赏指导也成为高中语文学的重点难点之一。本文着眼于指导学生如何快速并有效地读懂古诗,在思维方法是突破古典诗词鉴赏的三个维度:于信息维度投入关注,于内涵维度深入品味,于想像维度中再创作,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诗赏析 信息维度 内涵维度 想像维度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诗词教学的现状又如何呢?关于古诗鉴赏,学生的困难往往是集中在:拿到一首古诗不知道怎样读,面对的字每一个都认识,组合在一起便完全摸不着头脑了。古诗鉴赏是高考的必考题型,只有理解考题所给的古诗,才谈得上鉴赏评价其中的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才能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去读懂古诗,是诗歌教学首要任务。

如何快速并有效地读懂一首古诗?需要我们突破古典诗词鉴赏的三个维 ,即信息维度、内涵维度和想像维度。 一、于信息维度投入关注

古诗的信息维度常常表现在题目、作者、注释等外在内容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看题目、知作者、明注释。

一般情况下,标题是一首诗的眼睛,它常常起到点明话题,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而且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要点。如高启的《春暮西园》(2011湖南省高考题),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的是晚春时景;陈与义的《怀天经、智老,因访之》(2011年四川省高考题),我们可知作者怀念友人,于是便去探访;上文提到的戚继光的《晓征》,单看文面也可以推测出是讲黎明破晓时戚家军出征的事情。

有的诗歌题目下面有对作者的简介,但比较著名的诗人便没有了,那么我们就要多了解作者,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风格,言为心声,我们就可“知人论世”,这种方法也是我们解读古典诗词的一条重要原则。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他们的诗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同时也有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之情。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感情深沉,忧虑沉郁,充满了关心、同情、高尚的情感。

诗歌下面的注释我们也不能小看。一般来说,命题者所提供的注释,对理解该诗是很有帮助的,它不是无缘无故地放在那儿的。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以降低考生理解诗歌的难度。如米芾的《望海楼》(2003年上海夏季高考题),诗下有三个注释,我们结合注释可知诗中“铁瓮”就是望海楼所在地镇江的古称,该诗题目是《望海楼》,


可以知道作者是自远处仰视高楼。 二、于内涵维度深入品味

古诗内涵集中表现在意象、意境中,抓意象、品意境是鉴赏诗意的最重要过程。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

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例如: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等等。 2002年全国考题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有“此夜曲中闻折柳”句,且考题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如果我们了解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话,则此题应刃而解。 三、于想像维度中再创作

古诗是简练的留白艺术,需要阅读者善想像、懂联想,进行阅读审美的再创作,进而突破古诗鉴赏的想像维度。

诗歌的创作,是诗人以自己的思想感情为主题依靠想象和联想来完成的。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其实就是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还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昧。这决定了,阅读诗歌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合理的想象联想的能力,借此来复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景状态,深切的体会诗的意境主旨,从而体会诗的内容,形成对诗的形象、手法、感情、语言的正确把握,也才能为读懂诗歌创造必备条件。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要扣住相关意象“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发挥联想与想象,去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而杜甫的《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就要由纷纷而下的落叶联想到落叶归根、人来还乡,由随风飘转不知坠往何方的落叶联想到漂泊无定的人生,由树木的衰败想到人的衰老,由滚滚而去的江水想到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在此基础上再去体味后四句的抒情,就很容易理解作者所表现的那种艰难潦倒之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70e28cebe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