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评论:黄裳《前门箭楼的燕子》

时间:2022-05-02 09:35: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裳(1919) 笔名旧史、勉仲等,满族,山东益都人,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并熟于版本目录之学。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散文集30余部、300余万字,是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史上具有突出贡献的散文大家。著有作品集《榆下说书》《银鱼集》《翠墨集》《负喧录》《黄裳论剧杂文》《花步集》《珠还记幸》《晚春的行旅》《榆下杂说》《春夜随笔》等。其文得古文之精髓,含今文之韵致,文体自由放达、挥洒自如。

本文写于作者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相思后重回北京城的1980年。作者以自己重回北京城的第一天从前门大街到天安门广场的游踪为线索,通过欢快明畅的笔调记录了自己当天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对前门箭楼进行了重点描写,在叙述中又不时插入自己的感想和议论,映了北京城在新时期不知不觉间发生的变化,表现了作者重返旧地后那种欢愉轻松的心境。

作者开篇就说“已经二十多年没有上北京了,真有说不出的相思”,不仅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而且一举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正因为是久别后重返旧地,所以在作者眼中,北京城的一切都显得是那么亲切动人,那么生机勃发:前门大街上那些旧店招名称就足以让人心情舒畅了,所以即使是里面卖的食物和过去已经大有不同也不打紧;虽然前门箭楼白天已经贪婪的看过好几眼,但在黄昏时分溜达到这里仍然还要细细地、前前后后好好地看看她,甚至不惜兜个大圈子去看她的侧影;人群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活动在别人眼中也许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但这景象在作者眼中却显得格外迷人,乘凉的老人、年轻的一对、三人一组的家庭、玩“飞碟”的年轻人,都能吸引作者的目光,使作者格外兴奋。

本文重点描绘的是前门箭楼。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箭楼做了精心细致的描绘。眼前的箭楼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庄严肃穆、落落大方的,只不过刚刚粉刷过,楼身比作者保留的任何就印象都干净得多。而这干净,在作者眼中显然是有深刻含义的,这是箭楼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多年来的苦难的结果,是新时期所展现的新气象。所以作者感叹,箭楼在今天也应该开眼一笑了。而箭楼突然展现的一种过去从未出现过的景象——千百只燕子围绕着箭楼飞来飞去,这是一派多么生机盎然的喧腾景象!作者被深深震撼了,这样的景色使作者一时陷入了沉思,在简陋前驻足良久。燕子在过去往往被诗人用来制造一种凄寂的气氛,而今天却显得热闹不已,充满生气。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感叹新时代带来的变化,但读者只要细细领悟,便能掌握作者的情感脉络。如此处理,更使本文多了一份含蓄的韵致。这些都是作者从箭楼的正面看到并领悟到的。接着,作者又用大篇幅对箭楼的侧影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从侧面看,箭楼本身在作者眼中就如同一只振翼将要凌空飞去的燕子。箭楼将端凝与轻盈、沉着与飞动、拙重与飘举、威武与秀丽完美地溶于一身;而箭楼后面挺立的正阳门是那么端端正正、气势


沉雄,充分展现出作为“主帅”的气魄和格局,却没有半点儿滞重的感觉;箭楼上的射口安排的是那么的美„„这一切使作者不得不感叹古人建筑记忆的高超,也使作者认识到在继承、学习古人优秀传统方面,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

本文凝眼前景象与历史文化于笔端,在记叙中不时生发出感叹与议论,使本文的主题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意义,无不显露出改革开放进入的新时代所呈现出的新气象。文的描写历历如绘、情理交织、文采斐然,充分反映了作者作为当代华语文坛一流散文大家的丰厚学养、卓著才识和灿然妙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72350e2580216fc710afd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