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故事参考七上课本中阅读材料写好文稿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心理要向社会和学生期望教师充当的专业品质转变,教与学心理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最终落脚点。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往往被教师忽略,教与学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完美结合是数学课堂效率提高之关键。 比如:我在给七年级学生教“解方程”这一节的第三课时时,因为这一课时主要学的就是去分母。我先讲了一个例题: 例:解方程 1/7(x+14)=1/4(x+20) 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运算分数还是喜欢运算整数?”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整数。” 我说:“那我们能否把这个方程中的这两个分数利用我们学过地哪个知识把它变成整数呢?” 同学们说:“利用等式的性质:给等式两边同乘以同一个数,仍然是等式。给等式两边同乘以28便可得 28×1/7(x+14)=28×1/4(x+20) 即 4(x+14)=7(x+20) 这就变成了我们前面学得了,这样就好算多了。” 我说;“那谁上来黑板上板演?” 有不少同学举手了,我叫了一位同学上来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做。 过了一会儿,这位同学做完了,是这样的: 解:给方程两边同乘以28;得: 28×1/7(x+14)=28×1/4(x+20) 即 4(x+14)=7(x+20) 去括号;得:4x+56=7x+140 移项;得:4x-7x=140-56 合并同类项;得:-3x=84 系数化为1;得: x=-28 我说:“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位同学做得怎么样。” 经过检查分析,发现该同学做得很好。 我说:“这位同学,真棒!做得既对又快,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我说:“接下来我们再做一个题,再来两个同学上黑板上来板演。”我又叫了两位同学. 题是这样的:(2x-1)/3=(x+2)/4-1 这两位同学一看露出了高兴的表情,心想很简单。很快他们做完了,他们是这样做的; 解:给方程的两边同乘以12;得: 12×(2x-1)/3=12×(x+2)/4-1 即 4(2x-1)=3(x+2)-1 去括号;得: 8x-4=3x+6-1 移项;得: 8x-3x=6-1+4 合并同类项;得: 5x=9 系数化为1;得: x=9/5 我在这期间观看了下面的同学,发现都是这样做的。 我说:“现在请同学们把你所求得的方程的解带入到原方程的左右两边,看左右两边的值当x=9/5时相等不相等?” 同学们迅速计算开来,一会儿后有人说了:“不等。” “那x=9/5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我说。 “不是。”学生们回答道。 “请检查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一会儿后,有一位同学说:“沒有给方程右边的-1乘以12。” 我说:“很好,×××同学真聪明,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然后,我顺着这位同学发现的问题,又给同学们讲了等式的性质。即:给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时一定要给等号两边的每一项乘。 这是学生们统一犯得问题。因为他们心里只想把分母去了,根本没掌握去分母方法的实质。之所以抓住他们这一心理我有选择了后面这个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解这样的方程的过程,从中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做不仅仅使他们以后做这样的题的时候能够注意这一点;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再就是能够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7bc0bdb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