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古诗中花的意象 中国古诗中的花意象 我们中国人对花是情有独钟的,所谓“花开富贵”、“花好月圆”、“如花似玉”,多是基于对花的热爱而产生的感叹.中国的花多,咏花的诗作多,爱花的诗人多。 陶渊明爱菊,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黄庭坚爱水仙。迈步咏花诗苑,试着把这些咏花佳句放在一起品味,你会咀嚼出不同的味道,会享受到更多的趣味。 梅花 宋代,人们认为梅花开在百花之先,乃是百花的魁首,故称其为“花魁".梅的坚毅高洁历来被诗人所赞美,众多的咏梅诗脍炙人口.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中的“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句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孤梅独放,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中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一句句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读者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则充满了理趣,作者认为梅花虽白,终归逊雪三分,雪花虽白,却缺少梅花的一种清香,梅雪均佳,各有千秋.宋代诗人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抓住了梅花枝干横斜、花影疏朗、香气清幽的特点,再衬以清浅的池水、朦胧昏暗的月色表现出十分优美的境界,古人称赞这两句是“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宋代诗人刘克庄《落梅》中的“飘似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一句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此句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菊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一直受到文人的偏爱。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唐代诗人元稹《菊花》中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从菊花在四季中凋谢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菊花》中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菊花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宋到诗人刘克庄的《菊》中“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一句写诗人殷勤培植,浇灌与春花不同的菊,意在追求一种不随俗沉浮,甘守寂寞,幽芳自赏的情趣。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泥沙中,菊花此时成了人格的写照。 荷花 荷花冰清玉洁、婀娜多姿、素然天质,她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为世人所推崇,千百年来一直牵动着文人墨客和志士仁人的心弦。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句作者以敏锐的观察与细密的体悟,把初夏时的荷态写的生动可爱、形神毕现,作者借荷花传递出了初夏的气息,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受与视觉。同样是杨万里之手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述的则是盛夏荷的风貌,荷叶无边无际,与天相接,朵朵荷花映着旭日,更是红得娇艳.花叶相间画意浓,花叶相衬更精神,作者以传神诗笔,绘神奇画面,让人浮想联翩。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中“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写的是秋风初起时节的荷花,作者以美人醉酒来形容荷花的艳丽和娇憨,荷花红白相间,色彩对比鲜明,神形毕现。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中“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另是一番风味,作者巧妙地把采莲少女与周围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花丛中的采莲少女,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花是人,人是花,娉娉袅袅,长袖低回,碧叶共罗裙一色,芙蓉与人面相映。这简直就是一副意境优美、富有韵味的水粉画,令人陶醉。 桃花 (完整)古诗中花的意象 桃花的花朵不大,其淡淡的粉桃红色,总是給人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自古以来,桃花象征阳春、愛情与婚姻。桃花命薄,却在短短的生命中灿烂非常,故此历史中不少骚人墨客,往往借桃花喻意,花开花落,其间的浪漫和伤情,令人陶醉,亦令人心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周南 桃夭》,诗中既以红艳的桃花来渲染姑娘出嫁时的喜庆气氛,又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丽的新娘,可谓两相得宜。从此,诗人就常常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可能要数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 “人面”“桃花"交相辉映,花艳人更娇. 桃花以其艳丽而招人喜爱,可是在有些诗人眼中,桃花总带有几分妖冶狐媚之气,平添几分轻佻浮艳之态.唐代诗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中“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直接给桃花冠以“轻薄”的恶名,这对桃花来说真是太不公平了。然而桃花任人说评说,始终不改艳丽之姿,每到春来,桃花依旧烂漫开放,装点这满园春色,“人间四月芳霏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和“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清刘灏《广群芳谱》)两句便是最好的明证。 水仙 水仙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被人们视为吉祥、美好、纯结、高尚的象征,诗人们吟水仙,多从“水仙”名字着眼,视它为下凡天仙、洛神湘妃、汉滨仙女、姑射仙、素娥青女等.水仙花具有朴素高洁的品格,赢得无数诗人的赞美。黄庭坚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中“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一句说水仙乃多愁善感的洛水仙子所化,“凌波仙子”一语,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水仙的风韵。自此诗一出,”凌波仙子”这一水仙雅号美称,便一直流传至今。宋代诗人刘邦直的《咏水仙》中的“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一句赞赏水仙在严寒冬季,仅凭一勺清水,亭亭玉立,那玉洁冰清的神韵和馥郁芬芳的清香,最令人赏心悦目。“风鬟雾鬓无缠束,不是人间富贵妆。“(明 李梦阳《水仙》)和“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清 刘灏《广群芳谱》)两句赞颂水仙朴素无华的品行和高洁的气质,使人如见其美,如闻其香。 牡丹 牡丹花,娇艳多姿 ,雍容大方,富丽堂皇.牡丹在我国被誉为“国花”、“国色天香”、和“花中之王”. 唐代诗人徐寅称牡丹为“万万花中第一流”,宋代欧阳修则曰 “天下真花独牡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牡丹芳》“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一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花的瑰丽轻盈,摇曳多姿,如同美女,写得生动传神。白居易的《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一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味了。唐代诗人韦庄的《白牡丹》“昨夜月明浑如水,入门唯觉一庭香.”一句写得色相俱全,使人如入梦境.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时,李白奉诏作了《清平调词》三首,其中有一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诗人不露痕迹,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古诗中的咏花佳句是举不胜举的,仅此文一斑,我们便可窥见花儿在诗人笔下所产生的审美情趣是多么神奇. 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完整)古诗中花的意象 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拟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①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②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说得满通俗但也更入木三分,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 识了。 丁香在唐宋时期就在我国广泛栽培,据说,除了它素雅清纯的美丽和沁人心脾的幽香之外,还因为它是爱情与幸福的象征,常被人们誉为“爱情之花”、“幸福之树”。这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常有描写.小说《镜花缘》列为“十二友”的花卉中,丁香花是其中之一.更有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代赠》一诗中用“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借丁香喻爱情,描述了年轻女子思念情郎的眷恋心情。唐诗人陆龟蒙作有《丁香》诗:“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借丁香花抒怀,寄寓情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7e687d171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