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不少高校留学生习惯在宿舍门上张贴写有自己名字的门牌,以便于交流沟通。但前些日子,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宿舍门上写有自己中文名字拼音的门牌被撕毁,而中国留学生只写有英文名字的门牌则安然无恙。 有人认为这是一起“种族歧视”事件;有人认为,中文名字对外国人来说的确不好发音,不便于交流;还有人认为,每个中文名字都有美好的寓意,不能放弃;还有人认为…… 请根据你对“撕门牌”事件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试题来源】江西省遂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以世界格局看文化交融 除夕夜里,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为方便交流沟通而张贴在宿舍门上写有自己中文名字拼音的门牌被撕,引发争议。这是在文化交流中引发的不正常现象。对待文化交融,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上去看待。 门牌被撕事件,发生在特朗普总统限制移民行政令颁布之后,实质上是种族歧视现象,是非常狭隘的、排外的、跟现在世界格格不入的情绪和风气。对待文化差异,应该包容;看待文化交融,应该有世界格局。 先哲罗素有言:“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正是有了多样性的文化,才有了世界文化大花园的五彩缤纷。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越性,不能因为文化的差异排斥一国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文化影响深远。有了中国的指南针,才有了西方殖民者的远洋航行,也才有了新大陆的发现;有了中国的火药,才有了西方列强的枪支火炮,也才有了中世纪的瓦解和新世纪的诞生;有了中国的丝绸之路,才有了西方贵族使用的丝绸和瓷器,也才有了各民族文化种子的一路撒播。 不止是西方借鉴中国,中国的文化也有不少借鉴西方的。 1926年,在蔡元培先生的鼎力推荐下,远在欧洲的林风眠被任命为国立北京艺专的校长。上任伊始,便致力于把齐白石的传统国画和克罗多的新印象主义画风一并注入中国绘画,耗尽半生心血和才智,“风眠体”绘画横空出世,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创新局面。正是因为林风眠先生衡中西以相融,才能成为世界公认的一代宗师。可以说,只有有了各种文化的融合,才能有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面对西方带有种族歧视烙印的撕门牌事件,我们该怎么办?留学生们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既不能隐忍退让,也不是以暴制暴;而应该敢于发声,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争取利益,赢得理解。在哥大中国留页上,只写英文名字门牌安然无恙的留学生则纷纷留言称:“由于我之前门牌上写的是英文,给你们撕牌带来了不便。我的汉语拼音名字贴好了,欢迎你来撕。”以实际行动发出抗议。 面对歧视和敌对,最好的回应方式不是叫嚣和声讨,而是沟通与相互理解。留学生们录制视频,“我叫海歌,含义是大海的歌声;我叫李欣然,代表着欢乐和欣喜;我叫徐帼豪,意思是像花木兰那样的女英雄……”他们知道:说出就是行动,语言就是力量。《说出我的名字》,向外国友人介绍中文名字背后的含义,更是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华文化的厚重历史、博大精深。 以世界格局看待文化交融,还需要我们积极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也许有人说,“中文名字对外国人来说不好发音。”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需知,中文拼音是以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语言文字工作者筚路蓝缕,借鉴拉丁字母,讲汉语推向世界的一大创举,也为方便后来的微机录入创造了条件。 “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第一人。”走路时,他轻装上阵;盛名时,他将虚名放下;耄耋时,他忘记高龄;病重时,他“偷得时间”。他就是许渊冲先生,一代伟大翻译家,一生致力于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他把《论语》《诗经》、唐诗宋词等优秀中国文化翻译成英法等文,既追求工整押韵,又追求境界全出。把中国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叔本华说过:“最高级的善就是美,最高级的乐趣就是美的创造。”许渊冲先生积极推进文化交融,不正是最高级的乐趣吗? 现实生活中,个别别有用心的中国公知主张全盘西化,宣传西方民主,鼓动如簧之舌误导国民,降低人格,无视国格,必将会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文化交融,是历史的必然;种族歧视,是短视的愚昧。以世界格局,看文化交融,必将会使文化的大花园更加灿烂多姿! 试题分析:“这是一起‘种族歧视’事件”,这个观点切入了“撕门牌”事件的实质,面对种族歧视,我们该怎么办?这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想到这儿,思路也就有了。面对歧视,不能隐忍退让,而应敢于发声,去谴责,去抗议,为自己所属的群体争取利益,赢得理解。基于此,可立意为摒弃歧视,消灭歧视,拒绝歧视,并由此联想到相关素材,如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林肯、曼德拉等为争取民主和自由而斗争的人物,构思行文。“中文名字对外国人来说的确不好发音,不便于交流”,这是文化融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从对方的角度而言,应该尊重文化的差异,包容异域文化;从自身的角度而言,应该让世界尊重中国文化。所以说,这个观点必须反驳。如果想写得再深刻一些,不妨问自己“为什么?”“怎么样?”如,为什么要包容?“每个中文名字都有美好的寓意,不能放弃”,这个观点也是批驳第二个观点的理由之一,它站在民族自尊和自信的高度上谈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难道不值得大书特书吗?向外国友人传递自己名字的厚重内涵,赢得对方尊重,不就是具体做法吗?基于此,可立意为弘扬中华文化之美。央视《朗读者》第一期播出后,迅速走红的翻译家许渊冲所从事的不就是在弘扬中华文化之美吗?类似的翻译家相信学生们也积累了不少素材,如傅雷、草婴、季羡林等。当然,将三个当中的某两个甚至全部结合起来写,也应该是不错的。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注意从“摒弃歧视,消灭歧视,拒绝歧视”“尊重文化的差异,包容异域文化”的角度立意行文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8c12d091a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