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读虹影《阿难》中阿难的身份混淆问题 作者:韩旭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5期 摘 要:《阿难》中的男主人公阿难身份难辨,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人物身份的混淆性钩织了一部似幻实真的作品。本文从身份问题出发,从文本的行文细节处来探析阿难的真实身份以及他的去向等等,折射出了虹影本人的国族观与世界意识。 关键词:虹影;《阿难》;身份;国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阿难》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了印度,这使这部海外华裔作家创作出的文本具有一种双重的跨文化视点:从创作主体上看,虹影长期旅英,在中西文学的阅读体验中创立了一种具有特色的跨文化女性写作;从书写客体上看,由中国/海外作家书写的“印度故事”也为文本本身打上了一种双重文化印记。同时,从故事的主题上看,文本具有暧昧性和模糊性。作者用写侦探小说的手法,通过空间的位移,一步步揭开了故事的真相——用侦探揭秘的形式裹挟一个关于反腐败、赎罪、跨文化旅行的故事。 “《大智度论》上记载: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为心苦,合此二苦,谓之内苦。外苦亦有二种,一位恶贼虎狼之害,二位风雨寒热之灾,合此二者,谓之外苦。也就是说,所谓内苦,是指身体的病痛和心理、感情方面的痛苦;所谓外苦即包括来自外界的各种灾难祸殃。”[1]佛教假定以人为主体所生存的外在世界是一个“苦”的大环境,这种苦既包括肉体所收到的一种物理侵害,具有实体化的性质,也包括人在思考世界、与人进行社会交往时所体会到的一种精神上的困惑。如果想超脱这个以苦为主要基调的世界,则需要通过赎罪、忏悔的方式来达到一种“灭”的境界。“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幻无常、假而非真的,人生在世也是烦恼无穷、苦多乐少。而当人们认识到佛教的真理、了悟人生的阵地,就会进入一种烦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入灭或涅槃。”[2]在佛教的世界观里,俗世世界充满了苦,而摆脱苦的方式是要通过对佛、禅的参悟和理解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洁净。同时,苦也是和污、不洁等词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想摆脱这种不洁与肮脏,同样要通过摆脱烦恼、了悟佛法的途径。《阿难》中缺席的男主人公阿难,自由生活在一个苦的世界中,童年生活的黯淡与冷漠、情感的缺失导致了他在成年后自我欲望的膨胀,仿佛只能通过更多欲望、物质的获取才能弥补自己在童年时由环境带来的创伤。欲望的膨胀犹如恶性循环,在文本中的主要表征为对金钱的渴求与性爱的撷取,这种俗世的罪恶导致了文本中阿难身份的难以指认性。三重身份、三个能指、三段故事、三个人物,为读者解读这部文本制造了一定的难度,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样会进入一种侦探小说的“探秘”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8cf041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