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形象的心理学解读

时间:2023-03-28 22:21: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Q形象的心理学解读

摘要: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经久不衰魅力的艺术典型。我以为,阿Q的形象也可以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典型范本来解读。无论是阿Q的生活环境对他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还是他的性扭曲、精神胜利法、革命论,都蕴含着心理学的价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Q的形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把握《阿Q正传》的思想艺术价值,更充分地认识领略阿Q形象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阿Q;心理学;精神胜利法;弗洛伊德;本能;革命观

鲁迅在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这个具有丰富内涵和经久不衰魅力的艺术典型。阿Q形象问世近百年来,学术理论界对他的研究评论已非常充分,著作、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角度对阿Q形象的思想性格、人生命运、典型意义和艺术价值进行分析评价,较少有人从心理学角度对阿Q形象进行深入而系统地解读。实际上,我觉得阿Q的形象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典型范本来解读,阿Q的几乎一切语言和行为的动因,都能从心理学理论中找到答案。这样做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把握《阿Q正传》的思想艺术价值,更充分地认识领略阿Q形象的艺术魅力。本文拟尝试以心理学的理论为参照,通过对阿Q外在语言行为的内在动因的探析,以求认识把握阿Q形象的心理学价值。 一、阿Q其人

Q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又是一个特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都和他特殊的身份、地位、环境、思想性格密切相关。要解读阿Q形象的心理学动因,首先需要对阿Q其人有个全面而基本的把握。

Q是辛亥革命时期,受尽剥削压迫和精神奴役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就是在这样一个体现着森严的阶级对立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实际的典型环境,塑造阿Q的典型形象的。阿Q完全失去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他既无家眷,也无亲属,又无固定的职业,孤单一人寄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靠给人做割麦、舂米、撑船一类的短工度日。他在未庄地位是最低下的,连姓名、籍贯也无从查考。人们需要做工时候才记起他来,除了需要他帮忙之外,便是拿他开玩笑。在地主阶级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只能说话的牲口,从来不被当人看待。赵太爷准他点灯舂米,却不准他姓赵,赵秀才也不准他恋爱,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地保无理地向他敲诈勒索。赵太爷的巴掌,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任意向他挥舞。在恋爱悲剧发生后,不但连仅有的布杉、棉被都作了抵押或赔偿,而且再也没有人要他做工,从此断了生路。

二、从心理学的补偿平衡和转移机制理论解读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一)、自轻自贱。按阿德勒的看法,病态的自卑感作为一种心理缺陷,正如人的生理缺陷一样,会自动地通过某种方式建立起一种自我调节机制,通过所谓的导向虚构把自卑感转变为优越感,借以获得心理的平衡和补偿。当挨了打时,他改口说我是虫豸。事后,他又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也不是第一个么?你算什么东西呢?当他在赌场上丢失了一大堆洋钱回到土谷祠时,阿Q真感到失败的痛苦。但他擎起右手打自己的嘴巴,好像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人。虽然脸上热辣辣的,但他却心满意足还像又得了胜利。 (二)、欺软怕硬。阿Q有一种处世哲学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对强者不反抗,便在弱者身上进行报复。如被赵太爷打嘴巴,不敢抗辩,挨


了赵秀才的大竹杠,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辩,但却经常在弱者身上起得补偿。他对王胡、对小D的轻蔑,对老尼姑、小尼姑视若草芥,在酒店前对小尼姑的敌忾与凌辱,偷萝卜时对老尼姑的无赖口吻,都是阿Q欺软怕硬的典型表现。

三、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解读阿Q的心理特征。

(一)、性本能。 性本能在精神分析学中有一个专业术语:里比多

Libido)。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一书认为,性本能在一切时代一切民族那里都是相同的,其发展和表现的方式也类似,原始文化也如现代文明那样,人同样经历着自恋、恋他和成熟的爱的演进过程。性本能在所有人那里都一样,但表现形式则因人而异。阿Q在调戏小尼姑的过程中,摸了小尼姑的脸,然而就是这一次的胜利他飘飘然的飞了大半天……谁知道这一晚,他很不容易合眼,他觉得自己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有点古怪,仿佛比平时油腻些。而他也想应该有个女人了,他的脑海里也不时想到女人,女人……”,。当他幻想着他革命后的胜利时,除了幻想着钱财和权势意外,他也不会忘记为自己找个配的上他的女人。这些对女人的渴望都是性本能的真实表现

(二)、自我与性压抑。梦因愿望而引起,梦的内容即表示这个愿望,这点乃是梦的主要特征之一。此外尚有一个通性,那就是梦不仅使一个思想有表示的机会,而且借助一种幻觉经验的方式,来表示这和愿望的满足。”②让自己不再受压迫,使自己能像个人一样站起来,有一天能够统治未庄的人,一直是埋藏在Q心理的愿望。但是,那样阶级等级时代,这样的愿望是不会实现的。所以当他认为自己可以革命了,而且革命是为像他那样的穷人提供帮助的。于是,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未庄的一伙鸟男女都被叫跪下,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两年再说。这些对地位、钱财、女人的愿望只能在梦幻中构想出来。

(三)、超我与性扭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社会的行为,都将根源与心灵衬出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性欲望是人类的本能。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所以,压抑在内心的性爱的渴望在无意识地支配着阿Q,会突然当面对着吴妈求爱,说出要和她困觉的想法。 四、革命观

(一)、从众心理分析阿Q对革命肤浅的理解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Q开始是憎恨革命党人的,他觉得革命就是与他为难,但是,当革命的之风刮到未庄时,将辫子盘在顶上的逐渐增加起来,赵司晨也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看见的人大嚷说,黒,革命党来了!Q听见了很羡慕。他虽然早知道秀才盘辫子的大新闻,但总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照样做,现在看见赵司晨也如此,才有了学样的意思,定下实行的决心。他用一支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迟疑多时,这才放胆的走去。

(二)从心理学的报复心理分析阿Q的革命观。报复是指社会活动中欲以攻击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不愉快的人发泄怨恨、不满的一种情绪。

Q一生受尽了欺压,侮辱,心理是愤懑的。他也想要像个样的站起来,想要报复。所以在切Q的性格中潜藏着要求革命的因素的。但阿Q革命的动机是


非常模糊,非常动摇的。他只是想利用革命,快意一下,并没有想到从根本上来反对举人老爷、赵太爷之流;同时他又把革命幻想成白盔百甲,以为革命一到,要啥有啥,什么都有了”④

Q的形象是一个经典,他成功的诠释了作者想要留给人们的启发。同时,这篇小说无论从情节结构、语言描写、心理刻画,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当我们把审视的视角从心理学上对其进行解读时,阿Q的形象的塑造又有反映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从的新的角度分析阿Q形象,用心理学论理解他的生活环境,用心理学知识了解他的性格和行为。使我们能更新颖和深刻的解读阿Q这一典型形象。

参考文献

江潮 《阿Q论稿》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6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76

弗洛伊德著 杨韶刚译 《弗洛伊德心里哲学 九州出版社出版 20037月第一版333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3月第四版 27

邵伯周 《〈阿Q正传〉研究纵横谈》 上海文艺出版社 63 19898月第一次印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3abfa269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