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诗经(一) 说起《诗经》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一部《诗经》,最惹人注目的就是说“爱”的篇章。温婉的杜丽娘小姐,就是读出了《关雎》一诗的缠绵爱意,才成就了一番可以死亦可以生的爱情;“混世魔王”贾宝玉,学《诗经》只学了言情的《国风》,才特别会怜香惜玉。在这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中午,让主播欥晗带你相遇诗经,去欣赏香草美人的前世今生。 相爱的人因爱结合,因结合而幸福。 可是,月有阴晴圆缺,有相看两不厌,就有横眉冷对;有幸福的与子偕老,就有不幸的生离死别。《诗经》中所写的婚事,与现代人的婚姻一样,充满着情与理、爱与怨的纠结。祖先们的欢笑与泪水,情爱与痛苦都在这些诗中展现着,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会有许多感动、感叹和感念。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的爱情誓言) 爱情有很多种,有一见钟情、有感天动地、有山盟海誓、有相对无言眼波如流„„但我想,如果让女人来选择的话,三千年前的女人、三千年后的女人和今天的女人都会选择“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婚姻—— 在茫茫人海中,在迷失与彷徨间,你知道,冥冥之中,会有一个人,牵你的手,陪你走过所有的阴霾和所有的艳阳天,今生今世。 这朴素的浪漫让许多女人都沉醉不已,却不知道,最初说出这誓言的,是一个男子。说这话的时候,他正随大军远征: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邶风*击鼓》) 潘多拉的盒子里释放出了无数罪恶,但没有哪一种罪恶比得上战争对人的生命和人性的双重摧残。“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战争打响时,每个人都身不由己。诗中的男子没有什么奢望,他甚至羡慕修城墙的苦力,尽管他们很累很累,但毕竟每天都能回家,看得见爱人。他怨艾地想:只有我,被命运选定一定要捉弄的我,去打仗,要跋涉、漂泊,随时可能邂逅死亡。 诗中所描写的战争,“从孙子仲,平陈与宋”,史书《左传》也有记录。那个忧心忡忡的士兵,不断的争战让他身心俱疲。什么时候才能返乡呢?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了。这样活着,便是日复一日地受伤,身体的伤,心灵的伤。就这样走着,他的心一片茫然,“爰(yuan)局爰处”,我身处何方啊?茫然中马又丢了。到哪里去找呢?——“于林之下”。马不喜欢受这苦役,它一定是到树林中跳跃嬉戏了。就像我时刻想着我的她,想起新婚时曾经与她牵手说过的话——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契”意为“合”,“阔”意为“离”,“死生契阔”就是生死离合的意思,“与子成说”意为立下誓言。我是要与你共度一生的,我想与你并肩站立,看日出日落。就这样一起,消磨到老。没有任何人能跨越死生的界限,我只是希望你我双手紧握,平淡至老,仍不分开。至少,爱的长度也就是生命的长度! 时间可以让一切蒙上灰尘,可,只要能牵你的手,所有灿烂或不灿烂的日子都会变得崭新而明媚。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最有重量的情话,是用满腔心血和悲欢人生涂就的厚重苍凉,一字一锤,字字千斤,打到我的心。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我是如此地眷恋这人世,虽然它有百般的疮痍,但毕竟有你。现在,亲爱的,请你原谅我,我可能无法做到对你的承诺。 我不是有意食言啊,哪怕生命陨落的那一刻,我还是记得你的美你的好。我满身灰尘,满心疲惫,可能今晚就会死去。但我还是忍不住想你站在我面前的样子,你的头发柔顺,眼波润泽,嘴唇宛如樱桃,我想一口吞在心底。亲爱的,我们真的是遭神诅咒的情侣吗?为何真心真意也换不来今生的白首相伴?我们的誓言只能是一个梦了。 全诗就在这士兵的深深自责与遗憾中结束了,他的长叹在荒凉的夜空飘荡,他的她能听到吗?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诗经》是全面的社会生活。西周、春秋的历史,《诗经》多有记述,这记述比史书生动,也比史书心灵化。 《击鼓》一诗就记录了一个普通士兵的婚姻誓言。尽管他爱的人可能没有听见他在金戈铁马中的温柔低语,但两千多年间,无数个“她”都听到了。这无名士兵的古老的诺言,激起了无数个朝代女子的守望。现在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也非常喜欢这句诗,她是想与胡兰成携手老去吗?还只是一个心底的愿望而已? 《诗经》中有很多篇章写战争中的男女之情,写的最惨烈的就是这首《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仅仅源于你我亲密无间的平凡相许,却不料如此刻骨铭心,延续到永生永世。死亡在这样的誓言下,已全然消散了它的惨烈与疼痛。这个男子以他的心灵之美,对战争无言地控诉,没有战争岁月的呼喊,依然是和平时代的呼唤。“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这是当代版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吧? 倾情于此诗时,眼泪总是将我的文字润湿—— 今生今世,爱了,就请握住那双手,别在茫茫的红尘中丢了彼此,就这样一直走下去,走到奈何桥的那一头。 执子之手,幸甚至哉!夫复何求? 好了,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主播欥晗感谢您的守候和陪伴,让我们下周三 再见《诗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b2446048d7c1c708a145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