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20秋《书法文献学概论》小论文考核题目653

时间:2022-04-10 20:27: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论文







课程代码:0659

课程名称:《书法文献学》





东汉赵壹《非草书》之我见



汉代是文字完成“隶变”之后隶书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官方的雅正书体,隶书在民间却并没有广泛通行,相反,一种草隶却在民间弥漫。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引发一时的追捧,这个现象亘古不变,在汉代流行起来的草书就扮演了这样的一种“新宠”的角色,赵壹的《非草书》虽然是一篇责难草书盛行的文章,但却为我们提供了当时草书流行之盛况。

赵壹《非草书》在当时有其一定的政治意图,但在今天看来其政治意图已无足轻重,更重要的则是其描述了当时草书的流行盛况,这篇文献在中国草书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史料价值。

首先,赵壹从草书的起源上指出其“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江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从而认为其“非圣人之业”,只是由于秦末的“军书交驰,羽缴纷飞”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删繁就简的便捷书写方式。但是在赵壹看来,只有恪守儒家关于文字起源的学说的书写方式才能登大雅,相形之下,草书就是一种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

其次,赵壹对当时竞尚草书者的有乖本源而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草书的产生本来就是为


了适应简便的需要,但当时学习草书者违背了这一宗旨,一味的取法崔瑗、杜度,从而脱离的草书本来的实用性的目的,因此他批评时人“皆废仓颉,史籀,竞以崔、杜为楷,私书相与,犹谓就书,“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由于当时人学习草书背离了草书最本初的宗旨,故引起了赵壹的非难。

再者,赵壹认为书法是出乎秉性,不可学而致之,因而即便是效法前人也是徒劳无益的行为。他在《非草书》中指出:“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若人颜有美丑,岂可学有相若耶?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颦,众愚效之,只增其丑;赵女善舞,行步媚蛊,学者弗获,失节匍匐。”从这段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壹看来书法是不可学的,犹如人颜丑美,虽学难得其法。因而他对当时倾心草法,穷日夜之功而心摹手追崔、杜之法的人加以嘲讽。

最后,赵壹从立身显明的政治立场对草书加以否定,认为流行于时的草书时“技艺之细者”,因为“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武,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因此赵壹看来草书不值得人们下这样的功夫去学习,在他看来儒家经典始终是学问之大者,有助于立德立功,而文艺只是雕虫小技,这种观念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尚用”的文艺思想在书论中的体现。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东汉书法已经脱离了实际功用,进而成为一种以审美价值为主的书法艺术这看似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观点,但是在学届普遍认为书法的自觉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此文中来看,这种观点就有点站不住脚了,其实在东汉的时候,书法就已经进入了自觉期,从此时起书法以一种艺术的姿态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或许赵壹当时只是站在了儒家传统的立场对草书做出了种种非难,站在一个政治者的立场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或许他忽视了草书作为艺术的审美价值,同时他以儒家立德立功的标准来要求书法,认为其只是技艺之细者。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草书的流行是脱离了文字的实际功用的,因此它对中国书论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具体内容可分为如下数端:

一、《非草书》的出现表明草书已经渐趋于成熟,而且当时社会上有专门的一批人在从事草书的创作研习工作,就像现在的职业书法家一样,甚至是“夕惕不息,仄不暇食”的地步,也因此证明了当时书法艺术已经进入了自觉时期。

二、赵壹为了证明草书是先天禀赋的而不可学,强调了人的气质与书法的关系,因为人的气血筋骨不同,心手的疏密与巧拙都不同,因此书法是不可效仿的。后来曹丕在论文章的时候也有过同样的主张,都对天性进行了过度的夸张,但同时也揭示了艺术强调个性的重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be9891686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