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的文本解析 《醉翁亭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重点课文,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自号“醉翁”,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之时,写出的传诵千古的文章。这是继《小石潭记》、《岳阳楼记》之后选入的第三篇写景抒怀的古代散文,它对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文言实虚词和积累、文言句式的剖析和进一步理解认识借景抒情写作方法有着重要作用。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醉翁亭记》骈散结合,语言优美。写了滁州山间朝暮变化,四时不同的景色以及滁人和自己在山间的游乐,层次利落分明,语言自然流畅,表达了摆脱约束,从容委婉的情致。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寄托。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不仅要注意本课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还要抓住文章文眼,体验作者的情感。 全文贯穿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可以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本文就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雨霖铃》文本解析 《雨霖铃》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柳永词两首。柳永是北宋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他创作了大量的慢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这首词便是婉约派的名篇,其无论在文学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单元学习的全是宋代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是一首长调。艺术上情景交融、虚实兼写,铺叙与点染紧密结合,一直为后人称道,而其哀怨伤感的基调、真切诚挚的感情同样打动了千年来无数的读者,学习时应品读与赏析结合、艺术与情感并重。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文。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闷酒极易使人沉醉。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词人。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 “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雨霖铃》抒写的是饯别时黯然、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了“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助。词的上阕在凄冷环境衬托下,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是对别后思念和凄凉的设想。全词既写了眼前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附以词景物衬托离情,景为情设。整首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在情景交融中,意境缠绵,凄凉清丽,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我的信念》文本解析 我的信念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这是玛丽·居里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是居里夫人的一篇随笔,是关于人生信念的文章,符合本单元这一主题。学生对居里夫人的科学贡献和事业并不陌生,但对她的心理独白,也许不太了解,本文给学生提供一个角度,理解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高尚的人格美。本文语言质朴、真诚,就像一位老人向我们讲她一生所走过的艰辛、坎坷而又充满幸福、满足的成功之路,使人受到强烈感染。 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的人生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进行人生教育。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本课的内容主要以居里夫人的自述为主,首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重点是同学们要自主学习。同学们对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并不陌生,但是她其他方面不是很了解,所以关于居里夫人的其他材料就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课外各种媒体中去搜集。然后进行资料整理,结合课文内容,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从课文中,可以知道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坚韧不拔、树立信心、问心无愧、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集中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生活简单、保持安宁、不图财富、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然后通过其他整理的有关信息进行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课文中有许多的话可以作为人生格言,值得同学们思考。“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 “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这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中获益,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为金钱,只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质和人格魅力: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专心致志坚忍不拔;甘于寂寞淡薄名利;温和沉静兴趣多样等。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现身精神,把探讨真理当作自己的天职,此外,科学工作需要自由、宁静和时间、坚忍不拔、勤奋努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0c07a2bceb19e8b8f6ba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