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及其培养——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作者:宋大力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35期 宋大力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山东泰安271019)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专业的差异性,本文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对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结构的各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行政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54-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群星计划”项目“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探究”的研究成果(编号:qx2013391) 作者简介:宋大力(1970-),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 基于创建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相适应,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在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展开。由于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以及人才素质要求的差异,反映在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内涵和培养途径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试图从微观角度入手,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界定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并把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 一、创新型人才的界定及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 对什么是创新型人才,迄今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国教育界多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来阐释创新型人才的。一般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可以从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合理性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要求,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首先是宽口径、厚基础。宽口径要求学生知识面宽广,厚基础要求学生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要扎实厚重。此外,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还体现在知识的完整和有序上,完整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类知识具有足够的覆盖面,有序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学科知识之间排列有序,具有互相畅通的信息渠道。作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行政管理专业多学科的背景决定需要学习的课程更多,内容更广泛。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通常包括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通识知识涵盖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三大领域,文理渗透交叉;专业知识方面,需要具备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需要掌握现代化的政府管理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和整合,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成为创新的材料和基本元素,有助于培养厚实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 (二)创新性的能力结构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其中创新性思维是核心。由于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创新能力在各个专业领域又有所不同。 由于在校大学生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很难产生出有社会意义的产品,他们的创新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创新性的思维能力。行政管理专业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主要反映在调查研究或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为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观察和认识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撰写出有一定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报告和论文等。当然,创新型思维也应渗透到上述所有的一般能力要素中,并通过这些实践能力表现出来。 (三)独立性的人格要素 研究表明,创新型人才的共同人格要素主要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独立思考和突破常规的精神、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勇气,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力等。而独立性是最重要的特质,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表现。理工类的创新性多表现为勇于探索、动手操作、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文科学生的创新性更多地展现在知识面宽广、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不从众的独立精神。行政管理专业的创新人格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人格独立,在任何时候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坚持自己信念的力量,有一种兼济天下的担当和责任意识,还有体察、包容的人文精神和一颗正义善良的心,更要具备依法行政的理念、公平与效率的意识和民主与法治观念等。 二、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围绕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必须坚持知识、能力、个性三者的协调统一发展。 (一)通过课程优化,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是一个复合的融会贯通型的知识体系,并非简单的、跨领域的专业课程的拼凑和叠加。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多元化复合知识与技能体系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本身以及政治、经济、法律、信息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内容,彼此间的主次、衔接和权重须根据专业素质要求确定,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一是通过大量开设通识课程来强化通识教育,让学生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领域,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只涉及本专业的主干课程,而课程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开设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需求自主选择,合理配置专业课程与扩展性的选修课程的比例。在这些课程之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喜欢的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三是加大实践实验教学的比重,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恰当的学时分配,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甚至可以专门开设一门创新学课程,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通过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是有活力的知识,也就是“活”的和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生硬灌输、死记硬背储存在头脑中的,而是通过领会理解和运用获得的,是强调实践效用的知识。一个人所学知识运用得越多,其知识的活力就越强。所以,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把教学和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及其运用上。 在课堂教学中,有活力的知识首先是通过自己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后,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所以教师要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根据行政管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点,时刻关注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沿,把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地融入教学内容中,让知识和原理的讲解紧密联系行政管理的实践;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原理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让学生学到有现实生命力的“活”的知识;改变单一讲授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记转变为主动参与;应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多采用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研究学习、情境模拟等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考试注重考察学生知识的记忆而不是理解和运用,尤其是标准答案的唯一性非常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标准化答案的束缚下,凡事均按唯一的正确答案思考,思维日益单一,视角日益狭隘,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评价机制,重在考查学生基本理论、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打破单一的书面考试、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口试、研究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实习报告、案例讨论等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法,把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三)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 创新不仅是能力开发,也是一种人格特质的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人格特质是独立性,独立性的培养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要有一个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独立人格,要转变学生管理的观念,正确认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个人意愿,使管理更有人情味,更加人性化。体现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则以尊重、鼓励和奖励为主,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把日常管理活动更多地放在为学生服务而不是设置烦琐的强制性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交流冲撞,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意见和看法,给他们充分的表达自由,对有不同的意见者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学生包容和给予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探索和尝试积极鼓励,允许其犯错误,不求全责备,用积极的正面激励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塑造独立的人格特质。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 [2]聂飞.基于就业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探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 [3] 丁刚,陈倩. 完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以福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 扬州大学学报,2013,(5 ). [4]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 [5]李越,孙枕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34b8bd66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