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205]

时间:2022-05-30 21:19: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并默写,学以致用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受到美的熏陶,学会一定的诗歌赏析技巧,提升对文字的敏感度和审美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释题导入

题目“己亥杂诗”是什么意思呢?生齐答。

提示勾画注释①内容并齐读。这315首七绝,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亲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也就是诗人刚刚离开京城时所写的。 2.朗读文本,把握情感

请同学们齐读本诗,想一想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组读。请两三个同学读并让他们说一说感情。 ①离开故地的愁情(离愁);

②脱离官场的轻松愉快(吟鞭东指即天涯、浩荡);

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用比喻的手法,移情于物,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人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四十七岁,再过两年去世),正如落红一般。借“落花”自喻,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哀自怜的,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我虽然辞官离京回乡,并不是已经将国家抛诸脑后,而仍然关心牵挂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自然而朴实。 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新花。

衍生意义:多指甘愿牺牲自我、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或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现身的精神。 3.知人论世,赏析文本

诗人与北京颇有渊源。他的祖父、父亲都在北京做过官,他自己幼年在京入塾就读,后来又多次入京参加会试,直至在京做官。

在他四十七岁人生的暮年,离开生活过多年的地方,自然会涌起许多愁绪。 诗人用“浩荡”来表现这愁情的广大无边,又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1839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英国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中国正处于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的统治已经进入衰世,不也正如同白日西斜吗?所以这“离愁”实际除了离京之愁外,已经暗含着家国之忧了。

然而离开官场,尤其是离开当时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的中心,毕竟是令人愉快的。诗人为什么辞官?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只能从资料中推测,“才高触动时忌”/“忤其长官”/“为粤鸦片主战,故为穆彰阿所恶”都是事不如意,但从这些文字里,从历史里,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那官场的桎梏。


所以这离愁不是“绵绵”不是“凄凄”而是浩荡,还给我们壮阔之感疏朗之感,和诗人的心境和文中意境是高度契合的。

而行路呢?是“吟鞭东指”是“即天涯”,也有豪迈之气,也有不舍与眷恋。这轻松愉快与眷恋担忧时时萦绕在作者心中。

诗人此次离京,先东行至通县,再沿运河南下,故说“东指”。“吟鞭”挥响马鞭。一离京师,从此远隔天涯。有对朝廷的眷恋,有对国事的忧念,自然而然引出下面两句。

诗人离开北京的时间,是阴历四月二十三,正是北京地区春意阑珊、落红无数的季节,由眼前飘零的落花,即兴作比,写出了如此千古名句。再过两年作者就离开人世了,在他人生的暮年,离开故地,牵怀国家,他并没有自怜自哀,将自己比作落花飘零,而是想到自己的余生也将如落红化泥眷顾新生一般,人生将逝,牵念自己的国家。

这也让后世读者从这句诗中体味到“落红”自身生命的消逝并不可悲,它将在“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精神成为培育下一代的养料,从而使生命得到新的延续,那种自然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既然“落红”会转化为新花,那又何必为“落红”的命运而伤悲呢!这里正包含了对自身生命的超越,也体现出对人生价值更深更高一层的肯定。 4.重现画面,加深理解

诗歌之妙就在于如此多的情绪,就融在字词的选择之中(“绵绵愁肠天色晚”),情感为文字赋予了多重内涵,而文字又极精确地言尽曲意。后人得以从这些文字中深刻地体悟前人的心意,引发文学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这就是品诗的乐趣。

学了这首诗,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用自己的语言(可用第一人称)描绘出诗人离京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请四五个同学展示。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齐读。齐背。独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3861f3a4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