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的4种特质: 1.积极的自我观点。能悦纳自己,接受自己,也能为他人所悦纳,能体验到自己存有的价值,能面对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即使有时也可能会觉得不顺心,也并非总为他人所喜爱。但是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观点总是占优势的。 2.恰当地认同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有和重要性,即能认同别人而不依赖或强求别人,能体验自己在很多方面和大家都是相同的、相通的,能和别人分享爱和恨、乐与忧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并且不会所以而失去自我,仍保持着自我的独立性。 3.面对和接受现实。能面对和接受现实,而不论其是好是坏或对自己有利或不利,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能够多方面寻求信息,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准确把握事实的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接受挑战。 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能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人物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不会迷惑和彷徨,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里,储存着各种可资利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能随时提取使用。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同时也能借鉴和学习别人的长处、优点,以此来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增进自己行为的有效性,并且持续丰富自己的经验、知识库。 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提出了相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有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水平、性格、情绪和优缺点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因为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但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有的重要性和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合水平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贮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合现实,改变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合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理解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水平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充足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合现实环境。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53a5e7c7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