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社会 读书笔记

时间:2022-04-01 11:24:3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个体的社会,而不是个体与社会

---------读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



埃利亚斯的《个体的社会》是从另一本《文明的进程》中超越和脱离出来的,有

着理论基础的作用。在埃利亚斯这里,社会与个体不在是孤立存在的和相互对立的,是以社会联系的方式达到了统一。埃利亚斯从人们能够观察到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出发,通过人们相处的方式,来反映西方人际组织的构造赋予单个个人的形态以及社会影响。对于更宏观的角度讲,“社会关系在阶层活体团或集团的竞争中走向垄断,个体的行为举止日趋另行自控。(杨正联,2003)不论是情感控制的社会学,还是过程社会学,在本书中都有体现。

在前言部分,首先,作者阐述了人们对“个体”和“社会”这两个概念习以为常的对立。社会“要么被理解为众多个人的一种单纯几何,一种类加试的无结构的序列”,要么被理解成存在于个体之外的某种东西。然后,埃利亚斯简要说明了自己以前的另一本著作《文明的进程》与这本《个体的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写作《文明的进程》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不同时代的人始终受自己所处时代以及所处位置的规定。最后,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超越了这个框架,从个体的联系方面找到突破点,打破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对立。

在第一编的第一部分,作者详细展示了人们关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两种解释。第一种主张,社会是由一系列个体或团体依据自己的理性,筹划、计划和创造出来的。当面对一定的社会制度时,持这种观点的人会举出创造和构想这种制度的具体个人,对于国家和语言这类东西,他们会采用目的论的说法。第二类主张人类社会是按照固有的规律或者某种最高精神来运行的。

这两种不同的理论都把个体与社会割裂开,埃利亚斯随后指出,个体与整体只有联系在一起,才是可能的。整体不是和谐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动中的;个体也要依赖他人,他的选择也会受到所处社会的制约。我想,接下来的问题有点像牛顿的“谁推了地球一把”那就是,社会又是如何可能的呢?

(提出了个体与整体只有相互联系,才是可能的)

从第二部分开始,埃利亚斯开始具体阐述“社会是何以可能的”这个问题。 埃利亚斯认为,“任何个体性所具有的历时性,在揭示社会是什么这一点上占据着关键的位置。我们唯有弄清他人的联系对未成年儿童意味着什么,才能使人的那种整体的社会性显露出来”

每一个单个的个人,一旦他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就已经被掷于先他在场的某个人类群体之中。从儿童成长为成人的过程出发,通过对比不同社会中的个人,说明个体化和社会联系不是对立的,人体化依赖一定的社会联系才能实现。他所处的社会的构成和他在这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所思所想和个体化的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部分简要的提到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埃利亚斯想要通过人的自然天性的可塑造性,来逐渐连接人的自然天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是这一部分阐述不是非常清楚。如果个体所处的社会对个人有一定的决定作用,那么,社会对个体的这种作用,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第三部分作者花很大的篇幅讲述了个体的“内在本质”与社会对人的要求的一种紧


张和冲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职能的分化,个人志趣和社会的职责越来越无法平衡。 并且,这种强制性会以“羞愧”“难堪”这类感情改变人的自然本性,使感情成为一种控制的工具。由此,产生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一种认为,人的内在与生俱来,从不改变;另一种认为,人的本质取决于社会。“因此,情感的控制并不意味着情感的消失,只是随着社会发展,对情感的社会外部强制逐渐转化为个人的自我控制。(埃利亚斯,1998

作者认为,从一个整体的历史进程的角度看,个人的构造与人际之网的构造是同时发生变化的。这样,“一个人和所有他人之间,以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间存在一堵无法拆除的墙的幻觉就会不攻自破。”每个人都是某种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网状编织物上的一条线,它的秩序自动传输给每条线。

但是,作者这里也指出了,每个人的都会对周围的人有影响,同时也在被影响。那么,那些影响力大的人和影响力小的人有没有质的差别,关键的人物是否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后面的部分会专门讲到这个问题。即个人可能在具体的环境下会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无法影响社会整体的运行方向。

随后,作者说明了人的结构不是“内在”与“外在”的共同结果,它们是在人们与他人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个‘自我’,这个‘最大的个性’,乃形成于诸多需求的连续性交织过程,形成于某种持续的要求和满足,某种互动性的索取和付出”。在此,埃利亚斯试图解构外在内在、理性感性这些概念。

第四部分:“理性”“精神”“意志“这些东西关乎的功能是---指向他人他物,关乎的特定形式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他物的联系过程中自律的特定形式。

在埃利亚斯这里,人的遗传因素不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它不同于动物的那种条件反射式的、很少做出改变的方式,而是自由的,多变的,由社会来定型的,通过这种方式,埃利亚斯沟通了个人和社会其决定因素在于,人的联系功能和它的可仿造性和可调整性。

接下来,埃利亚斯就开始介绍规则和法则是如何可能的。正因为人在与世界发生联系的时候,更少的前定的遗传的行为路径,所以这种交织化才形成了法则和结构。这种结构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非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

人的生命组织受自然法则规定的成分非常大,而人的自我驾驭功能受到的规定要小于人的生命组织。这种自我驾驭功能较少的受到先辈宗系命运的规定,但是却受到当前的社会构造和他在其中的实际命运的影响。这种自我驾驭的功能,在埃利亚斯看来,一种行为模式,一定程度和方式的自律。

随后,就是社会结构变迁何以可能的问题了。埃利亚斯依然从个体性质的角度来解释。埃利亚斯联系弗洛伊德对本我-自我-超我的划分来解释这个问题。与动物的“自我驾驭”的本能的狭小路径不同,人类的行为除了第四部分所说的可调节性和可变性之外,驾驭还有超我功能和远见功能,干预那些原欲功能,实现自我的控制,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依照一定的模式来携起手来共同合作,彼此共存。

总之,人的自我驾驭与动物相比:

第一,不是遗传的,有可调整性和可变性,这样打破了个体和社会的隔阂,去除了人的遗传决定论,也就是狭隘的个人主义。

第二,有超我和远见功能,能够实现自我控制。这样打破了目的论。

埃利亚斯从人们能够观察到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出发,通过人们相处的方式,来反映西方人际组织的构造赋予单个个人的形态以及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杨正联,《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理论》,社会科学家,2003 郭景萍,《情感控制的社会学初探》社会学研究,2003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5bdf936bec0975f465e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