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广府祠堂建筑概述

时间:2023-02-24 18:43: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明清广府祠堂建筑概述

摘要:祠堂之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宗族制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祠堂建筑是宗族文化的物质承载者和形象揭示者,也是中国古代主要建筑类型之一,其选址、平面形制都有强烈的礼制色彩。作为广府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广府祠堂建筑,有其明显的特点,本文对其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祠堂建筑;广府;宗法制度

最早的含义是拜祭,祭祀后成为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建筑物的统称。祠堂源于上古家庙之制。古代有官爵者得建立家庙,祭祀祖先,《礼记·王制》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各有等差。平民不得立庙,祭于寝。直到明朝,宗法制度进一步强化,朝廷才允许庶民建宗祠,《明会典·祭祀通例》中规定:庶民祭里社,乡厉及祖父母,父母,并得祭社,余皆禁止,从此以后百姓有了专门祭祖的地方,称为祠堂。而这个时期正是岭南各个区域内移民活动最频繁、空间移居跨度最大的变动阶段。移居造成了大量族群离散、宗支分衍,定居于异地他乡的移民在年经日久的繁衍生息过程里,需要有一个精神的公共中心和团体象征物。而宗祠和家谱便是其确立宗族源脉、护守子孙的根本。至迟到明代,广府地区的宗祠建设已经非常普通,而且体现出制度化和规格化的局面。



1宗法制度与地域特点影响下的广府祠堂

1.1宗法制度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度是封建专制的基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套始终维护和持续不断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等级关系为特征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制度。封建家族制度在宋代形成之后,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一种以祠堂、家谱和族田为主要特征的家族制度,统治者极力提倡敬宗收族通过敬宗收族的实践来建立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敬宗收族的办法,一是建祠堂,二是修族谱,三是置族田。祠堂用以尊祖敬宗,族谱族田用以收族人之心。清人张承铨说:堂者,敬宗者也;义田者,收族者也;祖宗之神依于主,主则依于祠堂,无祠堂则无以安亡者,子侄之生依于食,食给于田,无义田则无以保生者。祠堂是家族组织的象征和核心,它既是供设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族活动场所,又是执行族规家法、议事饮宴的地方。按照祭祠活动和礼仪的规制,祠堂的建设也就成为祭祠活动的重要物质载体和精神空间的中心。



1.2地域特点

广府地区气候炎热,日照时间长,热辐射强度大,为庇荫防热,建筑往往采用小面宽、大进深的平面形式。广府地区年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为通风防潮,室内空间通常高敞、通透。此外,广府文化是一种糅合了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多元形文化,具有重商性、实用性、世俗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使得广府地




区的宗族制度更世俗化,祠堂建筑功能空间更丰富,装饰更精美等。还由于远离中央,广府地区文化制度的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广府祠堂还保留着一些古代的制度。在自然地理气候及政治文化方面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广府祠堂建筑具有了祠堂建筑的共性也同时存在着个性。



2祠堂的选址、类型及形制

2.1选址

在传统的祖先崇拜观念、宗法伦理观念、风水观念等影响下,人们在村落的营建过程中,把祠堂建筑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宗族组织较严格的血缘型村落,祠堂往往有多级建制,包括宗祠、支祠、家祠等。其中级别最高的为宗祠,是本村或附近同一血缘的多个村落共祭始祖的地方。村落布局主要以宗祠为中心展开,在平面上形成一种由内向外的生长格局,但同时由于祠堂的控制作用,聚落形态也表现出明显的内聚性和向心力。宗祠作为全村的核心往往居于最突出的位置。住宅则按照聚落成员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布于祠堂周围。聚落分区也基本上按支、房关系自然形成组团。而每一组团布局与聚落整体布局具有明显的同构关系。组团即为以支祠或家祠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群。家族组织这种一个按的伦理格局层层设置的较严格的体系,应于聚落布局,就形成的布局方式。



在梳式布局的村落中,也有把祠堂布置在村首第一排建筑的。还有少数村落根据左祖右社的原则把祠堂布置在村右。



2.2类型

祠堂的类型从形式上分有:①合族祠。这类祠堂是同姓不同宗者,采取虚立名号,联宗通谱,联合一县乃至数县甚至数十县而建立起来。合族祠易于缔结地缘关系发展为民间组织,朝廷例当有禁。乾隆时,有合族祠之禁,多易其名为书字,为试馆。如陈氏书院(陈家祠)。②属于家庭所有的祠堂。这种祠堂的命名虽然也有冠以姓氏或地望的,但更大量的是以个人的名或字来命名。



2.3形制

祠堂的形制,上自唐宋士大夫家庙及朱熹《家礼》中的祠堂之制,下至元明,有一系列历史演变的过程,受社会、政治、自然环境、堪舆流派以及祭祀方式、所祭神主世数和神主布置形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建筑形成丰富多彩,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其形制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①朱熹《家礼》为蓝本的祠堂。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其形制:前为门屋,后为寝堂,兼作祭祀之所,又设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其东,周围缭以周垣。其堂为三间,中设门,堂前为二阶,东曰阼阶,西曰西阶。以堂北一架为四龛。若家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d28eff753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