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北京的春节》知识点 《北京的春节》知识点 1 .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 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 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 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 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 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執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 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 放换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 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 喜喜过春节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呆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 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 “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 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 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 “必 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 含着浓浓1 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 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 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 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 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 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歩“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 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 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 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 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 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 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 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 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 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 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 变得焕然一新。 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 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 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 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 (除夕);2 ③8—1()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 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 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 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 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 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 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比如,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 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 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 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釆熬成的。这不 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 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 期盼。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f42c6ecaa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