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赏析白描手法

时间:2022-04-09 12:08:3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背影》赏析:白描手法

情到深处是自然 ——浅谈《背影》的白描艺术

所谓“白描”,亦称“白画”,是中国传统画技法之一。它指的是不着颜色,不加藻饰,只以“黑线”勾勒画的“轮廓”的一种画法。文章的“白描”受其启发,借用其意,指的是一种不设喻,少修饰,以“叙”代“描”的描写手法。鲁迅先生称之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作文秘诀》。也是一种以朴实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读者眼前的表达方式。

标题“背影”,突显作者对生活中至情至性捕捉的匠心。最能表现性情的一般是人的正面,五官、面部表情,眉宇间的眼神等,这些都是极容易给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也就是这些地方不知成就了多少文学形象……然而无论绘画、摄影、文学创作,都被忌讳的人物背影却被资深的中文教授朱自清先生摄取了……我们可以设想,作者在起笔写下“背影”之前,一定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可以肯定,是自从车站别离之后父子分居两地的过程,是从父亲思念儿子到父子相互思念、牵挂的过程,是作者从当初嫌“父亲迂腐”到慢慢理解父亲、并走近父亲情感深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生活磨炼让作者渐渐发现,八年前那个攀上爬下蹒跚过铁道为即将启程的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越来越清晰,那个背影里所凝聚的亲情时常温暖着自己……这种亲情的力量虽然巨大,但它就像自然的存在那样自然……于是,朱自清先生怀着感动而又平静的心绪写下了“背影” 建立在这样一种感情认知基调上的表达,所有的文字已不是形成于笔尖,而是一种心灵的倾诉、自然的流淌。作者在写,但他也许丝毫没有将自己的文字编码当做“作文”,他只是出于一种感动,要将那个曾让自己多次流泪的场面叙述(白描)出来,以表一种敬意……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一段描写没有任何刻意地修饰,但却细致入微。父亲这些具体的外貌和动作,初看上去都是极其平常的,但当你反复阅读后追问“为何要如此细致地描写这普通的动作?”时,你必然会发现,那攀上爬下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作者心灵“过滤”的。这种“过滤”没有丝毫的刻意,而是一种领悟深刻后的“浅出”与自然。俄国文学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曾说过这样的话:作家从生活中选材,要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一瞬”。朱自清先生之所以选择这些动作,是因为在当时这些动作曾让自己多次感动,每每想起都不免落泪。父亲上了年纪,走路本已不方便,但他不仅执意要为儿子买橘子,买回来后还一副轻松的样子,意在安慰儿子——“父亲还行”!看到他“蹒跚地走过铁道,慢慢地探身下去”这些动作,儿子心中已经充满疼爱、怜悯、最后一个动作:年老的父亲挣扎着“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往上缩”,努力地爬到月台上去,当你读到父亲这种艰难的、毫不利索的动作时,你的内心深处会怎样呢?他为什么这样全然放下了作为父亲的尊严的架子,心甘情愿地在大庭广众之中攀上爬下呢?


看上去是为了买橘子给儿子。但作者如此细腻地再现这一些列艰难的动作,你不觉得这是一种真情在内心涌动的结果么?让读者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也使人想到父亲在艰难生活中的挣扎……



这种些文字,读起来清淡自然,却情真味浓,直击心灵。 “于平淡中见神奇”朱德熙:《于平淡中见神奇──谈朱自清的散文》



此时此刻,作为儿子的还能怎样?尽管感情已达到了高潮,但笔下还是自然地流淌:“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里我们似乎看不到作者的主观感情,但我们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用自己的内心体验去补充这一艺术的空白。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在《背影》里,“凡是读者能够体会到的,作者一概不写,给你留下思索、回味的余地”



“背影”在文章里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在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虽是白描,却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得热泪潸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眼泪挡不住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用笔详略有致,更显文章波澜与起伏。买桔子的背影,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离别的一刹那的背影,却是略写,只一句带过:“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个背影,作者没有再加以描写,但那“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和再三叮咛,已把那舍不得和儿子分别的心情,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去的苦况,活画出了。

总之,这四次背影的描写,将作者当时那种悲酸惆怅的心情,表现得既含蓄又深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f7559dab8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