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之思考

时间:2022-08-01 20:19: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格律诗之思考

作者:赵鹏

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9年第20



要:古典格律诗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格律诗中的押韵、平仄、粘对、对仗等文化因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格律诗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情怀深深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中。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很重要的文化问题。格律诗应不应该传承,如何传承和传承什么,值得每个人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这是一个有关民族文化发展前途的问题。

关键词:格律诗;传统文化;传承

一、什么是格律

格律诗,又称近体诗,今体诗,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形成于唐代。“所谓近体诗,是唐代创格而奠定起来的绝句、律诗。”

近体诗的格律,包括押韵、平仄、粘对、对仗等方面的内容。

1.押韵

近体诗的韵位是很讲究的,如果是八句的律诗,那么一般都是二、四、六、八四句押韵;而如果是四句的绝句,就是二、四两句押韵……根据近体诗的平仄规律,首句的最后一个字可能是平声,也可能是仄声,如果是仄声,那么就不入韵;如果是平声,就必须入韵。五言诗首句不入韵是正格,入韵是变格;而七言诗首句入韵是正格,不入韵是变格。

2.平仄

古人的音韵体系与现在并不相同。平声字,即普通话里声调为阴平、阳平的字;仄声,即普通话里声调为上声与去声的字,还有入声字。入声在普通话里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以五绝为例,其平仄格律为: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粘对

近体诗有很严格的粘对要求。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的字平仄相对。

4.对仗

律诗对于对仗的要求是:




近体诗的对仗,在一切对仗当中规则最明确,要求最严格。一般而言,律诗的中间二联即颔联、颈联要求对仗。有时候,诗人故意突破格律……乃至全诗每联都用对仗……律诗是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当然绝句(五绝与七绝)也是有格律要求的,与律诗在押韵,平仄,粘对,对仗方面大体无异。

二、格律诗的发展方向

1.格律诗应不应该传承

中国素以“诗国”享誉世界。汉字独有的声韵特点决定了严格的格律诗只能在汉语言中产生。中国古典格律诗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产物,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每个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

时至今日,我们慢慢地感受到了文化断层的严重性。

得悉人民大学国学院新风雅诗社成立,《文心雕龙》学会会长、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把“能认写繁体字,具备古典诗词写作能力”作为对社员的期望之一,我们在承认其务实之际,也对文化传统断裂得如此彻底感到深切的悲哀。

在感悟诗学传统中,“格律”中包含的秘密与诗意的生成之间的关系至今还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少以理性的方式深入诗词的内部结构,有条理地分析诗词与构成诗词的因素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恰恰是诗词神秘的美感源头。

2.格律诗应该怎样传承

格律诗要传承下去。最大的分歧是怎样传承和传承什么,主要从格律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1)格律

既然要传承格律诗,自然作诗就要遵循格律。近体诗的格律要求特别严格,主要是押韵问题和入声字问题。因为古代的声韵系统与我们使用的普通话声韵体系不同,对于《平水韵》与入声字的掌握存在很大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格律诗的普及,所以改革格律诗声韵体系的争论一直存在。2010年中华诗词学会公布了《中华新韵》,以普通话的声韵体系为基础,把入声字分别归入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当然,颁布《中华新韵》并不是取消《平水韵》和入声字,并不是不允许写诗用《平水韵》和入声字。另外,平仄、粘对、对仗等要求以遵守为宜。

2)内容

诗歌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传承格律诗在内容上就要传承其中的一种情怀。当然要摒弃封建残余的渣滓,替之以一种全新的思想面貌,一种最真实的感悟,一种完全现代化的自由精神,在古典格律诗的形式下表现出来。用古典格律诗的形式来表达现代人的自由精神,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走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读毛泽东的这首七律,一种奋发喷薄的自由精神与豪迈气概扑面而来,这是完全现代化的内容,用格律诗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豪迈大气。

三、结束语

关于近体诗的格律传承问题一直在我国文坛风云激荡,当我们拨开重重迷雾,会发现格律诗的传承发扬前景光明,但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对于格律诗,对于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敬畏而忧患的心与高贵自由的精神,那么我们民族就会长兴不衰,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徐晋如.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力.诗词格律[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3]彭巧燕.船山诗学中的声律观[J].船山学刊,2009(4).

[4]宋湘绮.当代旧体诗中孕育着现代民族诗形[J].中国文学研究,2009.

[5]王淑红.谈杜甫《登高》[J].决策探索月刊,2009.

[6]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 李烨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033bddead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