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出示课件第一幅图,引入新课。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 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同时出示第二幅画面,感受时间的可贵。)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 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 (因为这篇文章中的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句,其他句子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从而能读得更好。)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 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让学生逐步掌握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整体到部分理解课文。) 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 (让学生精读课文,在感受全文、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读懂文章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潦榉椒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 出示要求: 1、不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小组内互相交流。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合作设计读好一句话,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方法,并且是个性化朗读。)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学生汇报,教师边出示课件。 2、教师用身边的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以感触更深。 3、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这一段应该怎样读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指导朗读。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让评价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作者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 自由朗读作者简介。交流读了作者简介以后的感受。 七、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通过默读,让学生找到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初步感受作者语言运用的特点。) 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引导学生找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体会句式的运用)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 (让学生的评价和名家的评价互相对照,一是给学生成功感;二是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规范起来,不能漫无目的;三是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提供思想的借鉴。) 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3、个性解读,朗读交流。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 交流:把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前面的学习已经读熟,这里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语言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八、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 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九、抒发感受,积累运用。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十、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068254008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