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境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途径

时间:2023-02-12 14:29: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语境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途径

作者:汪秀霞

来源:《学园》2014年第01

【摘 要】网络已成为现实社会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身心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为当代大学生传播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从而使其形成主体文化自觉。 【关键词】网络媒介 大学生 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043-02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俨然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他们交流与探索社会未知领域的媒介。因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身心发展、社会认知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网络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天地,但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使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荒废了学业;同时,快捷的媒介渠道使得大学生追捧西方现代及后现代文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减弱。当代大学生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人文知识匮乏、道德观念模糊、审美情趣低俗、哲学思维缺失、人文精神淡薄。

首先,网络媒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线的一条重要通道,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和最便利的一种工具和技术手段。高校网络舆论形成于校园生活,传播于校园网络,作为精神文化素养提升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渠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举足轻重。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本土文化认同,需要加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占领校园网络文化新阵地。网站应坚持正面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主旋律,积极利用便捷的网络媒介传播正能量。其次,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建设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大学校园网络管理体系,为大学生文化自觉提供保障。最后,通过网络传媒积极展开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为大学生文化自觉指引方向。

用优秀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营造氛围

当下,网络无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文化阵地,如果健康的主流文化不去占领,那么不健康文化或非主流文化甚至垃圾文化就会充斥其间。2007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网路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2008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网络已成为国人思想文化信息和社会舆论的出口,要求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这就为我们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培育优秀人才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需要培育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自觉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值得信赖、堪当重任的新一代,能够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而来的网络信息,我们就可能感到无助和无奈。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由被动防守变为主动出击,建立更多的教育网络平台,及时而全面地占领网络这块高校德育的制高点,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的任务。 高等教育的预评估的科学性和德育教育形式的现实性

目前,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量化考核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到来,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这套考核评估系统带着计划经济的铁镣,捆绑着整个高校大学生已有数年,这种绝对的量化带来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一个有特长的学生,其道德品质无论怎样,只要他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就绝对会获得量化考评的高分。而一个没有特长的学生,仅仅因为没有特长,品德无论怎样,其量化考核也只能是低分,这样的德育评估体系必须摒弃。在新的形势下,务必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生活,开展社区调研、社区服务、勤工俭学、技术服务、业务实习、科学实验等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切实通过德育实践体悟德育知识理论,提升道德品味,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套科学的德育评估体系,使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接班人。高校德育教育的多层次性、多样性以及内容的多元性都要求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到新的境界。

思想品德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大众化时代的高教育,能否在经济全球化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取决于高等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而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则是有效实施德育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祖国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与载体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61 〔责任编辑:高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0b3ded002d276a200292e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