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资源保护专题调研随笔之四 靖江王陵 自治区人大旅游资源保护专题调研组在与桂林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见面会上,盛忠雄组长拿出了新华日报2011年5月10日刊登的《桂林靖江王陵竟成乱坟岗》一文的剪报进行询问。 桂林靖江王陵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现存我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藩王墓群。 公元1368年,朱元璋创建明朝,先后分封24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到各要塞重地建藩为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靖江王从册封到灭亡共存280年,先后承袭王位的有14人,其中有11座王墓葬于桂林尧山,另有袭王位的次妃墓4座,以及将军、中尉、宗室、王亲藩戚等墓共约320余座,构成一个方圆百里,气势磅礴,极富江南特色的墓群。 靖江王墓群墓形制呈现各不相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靖江王府以及明朝由盛而衰的真实反映。 靖江王陵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十一座陵墓的地表石刻仪仗,现存334尊,占了全国藩王陵墓石刻仪仗总数的一半以上。这是由望柱、神道碑、驯兽、猛兽、神兽、翁仲等六种造型构成的一组组庞大的石刻群。不仅为后人研究明代藩王陵的墓仪规制提供了完整的实物资料。而且从艺术风格和形制、体量上向人们展示了这一王族的尊严从兴旺到衰微的过程,也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们借助石刻仪仗这一戴体在艺术上的追求与成就。 民间私坟进入王陵最早可以追溯明朝消亡,王陵不再有护陵兵士保护的清代。历经民国,又经共和国的60年,私坟穿插于王陵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只不过在相当长的时期,阴、阳的房地产尚未兴起,更没有让一部分人由此而先富起来的范例,还是属小农经济期,民坟对王陵只是“蚕食”,极为缓慢。近一二十年来,社会发展了,想让逝去的先人在阴间沾点王气以保佑后人“发达”、又能障显身份,对阴间风水宝地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无法借助阳间房地产先富起来的王陵周边村民,对从事阴间房产服务致富则充满了积极性。王陵受到民坟挤压的情况就远远超过前代,与高速增长的GDP同步了。这就形成了全民的文 化遗产与局部人的致富利益、局部人对王族风水迷恋(其实这风水在明末就不灵了)的矛盾和冲突。 对于靖江王陵的保护与开发,桂林的各路专家、政协委员近年来在会上、报上都出了上上之谋;政府也非常重视。靖江王陵“十五”期间就列入全国50 处重点大遗址;“十一五”期间,靖江王陵进入了全国100 处重点大遗址建设项目库。2009 年,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提出“鼓励、支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也提出“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靖江王陵最好的归宿当然是:成为《国家靖江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并成为桂林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 然而目前王坟与民坟穿插交错,全民利益与村民利益及地域局部需求相冲突。在这一情况下,《国家靖江王陵考古遗址公园》的实现应分析历史成因,既要按照国家法规处理,又对村民利益及地域局部需求的合理部分予以考虑。如让村民也参与周边经过规划的现代陵园的建设,既然阴宅开发商已有在此获利的先例,也不要忘记当地村民们,他们当中有些就是明代护陵军士的后人。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一事则要非废止不可了:即让小小的骨灰盒占有一二十平方米(甚至更大)的阴宅、以墓室之大作身份显示的墓葬习俗。如果长此下去,不仅仅是古王陵被现代阴宅侵占,现代活人的生存环境也将会被阴宅侵占。 作为一个桂林人和旅游文化研究者,衷心希望: 延续了三百五十多年的靖江王陵与民坟之争能尽快走上解决的日程,在当代官方与民间共同努力之下画上句号。 2010-7-2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0d692b8fd0a79563c1e72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