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宋人“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

时间:2022-09-05 03:10: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苏、黄与李、杜的送别赠答诗之比较看宋人“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



“以俗为雅”是古代文学上宋诗突破唐诗,实现完美转身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宋人的审美观念。从狭义上讲,“以俗为雅”在意象艺术方面的表现形式即为以民间俗语、史、小说、禅宗语录记载的口语或平常不用的素材入诗。 最早对“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做出正面肯定和宣传的是宋初诗人梅尧臣,稍后的苏轼承袭和扩充了这一创作主张,而江西诗派的一代宗师黄庭坚则从梅尧臣、苏轼诸位前辈手中接过这笔遗产,将“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作为其诗论最基本的主张。

首先,“以俗为雅”与宋代诗人喜欢创新的理念有关。其次,宋代诗人把以俗为雅视作追求雅的一个新手段。再者,宋代诗人所认为的雅俗内容有所变化。此外,以俗为雅还与宋人普遍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有关。

先看看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之一,可能是李白与孟浩然经常流连聚会的地方。“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犹为浓郁。烟花,就是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这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这句诗意境优美,语言瑰丽,令人惊叹不已。“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目送好友的船只远去,看着浩浩荡荡的江水似乎水天交接,再向天边流去。在这首送别诗中,李白所体现的不仅仅是送别时的情感,更是突出了绝美的意境让人深陷其中,如临幻境。还有李白的《赠汪伦》,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属于抒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诗句优美,体现出了唐诗的高雅之处。在李白的送别赠答诗中更是可以看到他的浪漫诗派的情怀,诗句优美婉转,琅琅上口。

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其实大多与国事和民间疾苦有关。看看杜甫的《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首诗写秋天分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因为没有去求仙,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从这首诗的表面看来似乎在批判李白,规劝他应该像葛洪那样潜心炼丹求仙,而不是每天痛饮狂歌虚度光阴。但是这首诗的言外之意是杜甫赞赏李白能面对权贵不屈服,不愿意同流合污而甘愿漂泊,痛饮狂歌。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这首七言绝句,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杜甫的诗歌就比较有现实意义,他的送别赠答诗虽没有描写得优美,但是也是体现出唐诗的另一个风貌,突出了唐诗的特点。

从苏轼,黄庭坚的送别赠答诗诗上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相对于李白,杜甫的送别赠答诗诗上的突破,充分突出了宋人“以俗为雅”的观念。

先来看看苏轼的《送别》,“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衰翁送客水边行,沙衬马蹄乌帽点。昂头问客几时归,客道秋风落叶飞。系马绿杨开口笑,傍山依约见斜晖。”这首诗写了送别诗的场景,把景色都一一描摹出来了。与李白杜甫的送别诗不同的是,苏轼


把送别的场景都用诗句表现出来了。“衰翁送客水边行,沙衬马蹄乌帽点。昂头问客几时归,客道秋风落叶飞。”穿着蓑衣送客人在水边行走,问客人哪时候回来,客人回答秋风落叶飞的时候就会回来。这样琐细的事情都被苏轼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下来了,但我们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而俗不可耐,反而觉得这样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通俗易懂。最常见的“俗物”,最平常的“俗事”,在宋人眼中都是诗意和诗情的宝贵源泉。苏轼就写过《鳊鱼》《食雉》《春菜》《棕笋》《食柑》等几十首描写食物的诗作,每一首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美食的诱惑。宋诗中还有很多是我们认为毫无诗意的事物,甚至是丑陋不堪的事物,在诗人笔下都能幻化为一种诗意。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一: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诗中的牛矢即牛的粪便,连这样在日常生活中让人们觉得恶心的东西都被苏轼写进了诗里,但是即使这样出现在诗中,我们也并不会觉得十分反感而作呕,反而感觉到了一股浓烈的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失自然的纯真。

再看看黄庭坚的《和答元明黔南赠别》,“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首联写出了离别的哀痛,“三声”还典出了古乐府诗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感情此起彼伏,给人强烈的感染。颔联写出了希望兄弟能够相伴。“朝云”用楚怀王巫山梦神女所云:“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典故,隐喻自已往日的抱负,已如登天之梦般破灭。颈联进一步申足兄弟之情。大雪纷飞中,但见脊令相互依傍,喻意兄弟患难与共。“脊令井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尾联写兄长盼望兄弟早日归来之情。“从此频书慰断肠”,诗人的满腔深情都倾往在这声声嘱咐之中。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用典故铸造深情,大大丰富的诗句的内涵,转化俗事、俗语,提升了诗歌的高雅情趣。

从苏轼,黄庭坚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人“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李白,杜甫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宋诗中善于雅俗相融,以雅化俗。在苏轼《汲江煎茶》一诗,诗中将水、火、瓢、勺、枯肠等俗物,与江雪、明月、松风高雅之物相比衬;将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等俗事与想象与梦境相融合,俗物俗事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旷达的胸襟和豪放的人生境界。宋诗中还善于情景交融,以理化俗。如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中用“惜”“爱”将泉眼和树阴拟人化了,用“露”和“立”生动活泼地表现“荷花”和“蜻蜓”,达到了情景交融,同时蕴涵了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的人生哲理。诗还善于典故入诗,以趣化俗。如黄庭坚《演雅》一诗,咏及蚕、蛛、燕、蝶等动物,来全都是自然意象,而黄庭坚并没有到自然界中去观赏这些禽鸟虫鱼,而是从古代典籍里认识它们,全诗充满了典故,这样就丰富的诗歌的内涵,使诗歌充满了情趣。

宋诗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同时也使得诗歌更贴近现实人生。我们读宋诗会发现,宋代诗人在世俗生活中任何地方都能发现美,找到审美情趣;尤其是以俗事俗物入诗,不仅扩大了诗歌题材,而且更真实地反映了世俗生活;既延长了传统诗歌的生命力,同时还使诗歌更贴近真实的人生,宋诗中俗语的运用,不仅是对诗歌语言材料作了充分的补充,同时还是同诗歌创作中文人诗歌语言多趋于华丽典雅的一种对抗。这就是宋诗对于唐诗中的巨大创新,这种“俗”“雅”的相对,能产生一种张力,使诗歌充满力量并变化无穷,使诗歌更贴近于自然,更具有吸引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1e34f13186bceb18e8bb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