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价值中立说

时间:2022-12-22 05:26: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科学价值中立说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D.HuMe)严格区分了两类命题:第一类是事实陈述,回

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价值陈述,回答的是“该不该”的问题,前者诉诸于理性,后者诉诸于伦理,这两类命题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一类命题不能退出第二类命题,反之亦然。休谟认为如果将“事实”与“价值”两者相混淆,必将引起“知识上的混乱”。由休谟论题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价值的深入思考,也由此形成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18世纪德国科学家康德发展了休谟的思想,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

的成分,价值标准只是评价的准则而不是形成理论的方法。20世纪之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无涉”(Wertfreiheit)观,强调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但决不教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后者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从“存在”无法上升为“应当”。因此,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知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韦伯认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20世纪30代以石里克(M.Schlick)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关乎事实的,价值是关乎目的的;科学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是追求功利的;科学是理性的,价值是非理性的;科学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价值是不能进行逻辑分析的,因此,科学与价值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完全对立的两极。科学价值中立说主张科学与价值无涉,科学是纯粹求真的事业,科学不带价值倾向的、不带感情因素的了解自然界,科学家要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要“为科学科学”,在考虑科学问题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科学要与政治、伦理等严格区分,以保持其“纯洁”性.

科学价值中立说的积极意义

科学价值中立说对科学与价值关系的认识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信权威、压制创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等,都是要不得的。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不清除一些价值因素的污染,不排除一些主观性要素的干扰,就不可能获得真理。科学价值中立的观点深深影响了爱因斯坦,他曾说:“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粗略地说,我们对它的反映是是或者否。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情感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

科学价值中立说的负面影响

然而价值中立说却走向极端,从强调科学自身的客观性走向科学脱离任何社会的绝对独立性。如果接受这种观点,科学家根本不必也不应该过问他们工作的社会后果,这显然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1954年,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因拒绝参加研制氢弹而受到美国政府的审讯。在法庭上,著名物理学家特勒(E.Teller)曾这样谴责奥本海默:“尽人所知,良心是道德的范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科学的范畴。对每项科学研究来说,致命的是当学者带着先验的道德、政治或哲学成见参加这项工作。科学和这些概念没有任何共同






之处,就像科学对宗教一样没有兴趣。科学对这个世界是无所谓的。如果学者透过道德的眼睛来看科学思想的话,那么,他不仅作为一个道德主义者,而且首先是作为一个学者,就会犯错误。”实际上,很多科学家都是在道德的支撑下做出伟大的功绩的,在他们的科学研究中无不渗透着价值和道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5d3b27b8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