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三年级科学《天气预报》教案 1.科学知识 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学习 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了 解气象灾害预警的意义及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 目标 2.科学探究 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会搜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3.科学态度 对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重点 知道一些基本的天气谚语。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 难点 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测天气。 准备 天气谚语 与其他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 情景导入 考考你:谁能利用前几节课学到的观测天气的知识描述今天的天气吗?真不错。老师昨天就已经知道今天下午会下雨,早早地备好了雨伞,你猜我是怎么知道的?(天气预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气预报。(板书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2.探究实践 活动1:搜集天气谚语 1.以前我们国家没有天气预报的时候,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天气现象总结出许多有关天气的谚语。东汉哲学家王充所著的《论衡》中就有天气谚语的记载。 2.课件出示天气谚语。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些谚语的含义的? 3.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不一样的天气谚语,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些谚语的含义的。 4.阅读指南车信箱,给天气谚语分类,将各组搜集的天气谚语送进相应的类别里。 ①看云识天气 ②看风识天气 ③看光识天气 ④看物象识天气 5.这些谚语适合一年中任何时候吗?适合我国的任何地方吗?为什么? (因为天气谚语往往具有地区和季节的局限性,所以需因地制宜的使用。) 活动2: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出示阅读材料,小组内讨论:图中气象台这些设备主要用来观测什么?气象台主要通过测量哪些量来预报天气?(有条件的可制作当地气象站相关视频微课)天气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天气现象的总结,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他们预报天气,主要是依据经验进行判断,准确率并不是很高。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气象仪器,比如发射云图的气象卫星,海洋气象监测船、气象雷达、探测气球、气象地面观测站等。有了电子计算机以后,只要几分钟时间就可以根据数据计算出未来的天气。现在,每天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就是由国家气象局利用两台大型计算机计算后得到的。并且,世界气象组织将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2.交流讨论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你们对天气预报有什么认识? 3.议一议:气象台主要测量什么? (温度、 云、雨、风等)与前面的靠谚语的经验观测预报有什么不同? 4.天气预报能够预测未来天气,对一-些气象灾害有了更多的预警。说一说你了 解哪些气象灾害?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 5.观看视频了解我国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 3.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1.出示两个典型气候特征的一些地域( 如云南和湖南)的数据,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讲述: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的天气平均状况。人们通过长期观测和记录天气信息,发现不同地区每年的气象情况总会有一些规律, 比如湖南一年四季分明,而云南却四季如春....这就是当地的气候特征了。 课后活动 1.从今天开始,每天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记录天气信息,分析我们当地的气候。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气象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更多有关天气和天气预报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a07f1c2d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