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考研名词解释知识点整理(16)

时间:2023-01-28 02:29: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系统论:意大利帕累托提出的社会学理论。他认为社会是一个系统,由相互依赖的异质因素构成,影响系统任何部分的事情都会对系统整体产生影响。社会系统包括三个循环的子系统:社会情绪的循环、经济生产的循环和政治组织的循环。这些循环同步运行、相互依赖,共同构成社会综合系统。

精英循环论:意大利帕累托的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下层中的优秀成员升入上层的队伍,而社会上层中的堕落成员降为普通民众,如此循环往复,即可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但社会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社会地位不是凝固不变的。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创新、竞争、变革基础上的动态性工业社会,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因此,在工业化社会里,阶级的稳定性被一种精英循环的社会流动所冲破。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和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中只有当执政阶层的能力、才干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社会才能稳定;而要保证这一点,只有通过精英循环,即非执政阶层中精英人物不断上升为执政精英,执政阶层中的庸才不断下降到非执政阶层。



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相对。意大利帕累托用语。指将手段与目的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行为。这种行为排斥感情用事,受规范的调节,行为手段与目的之间完全符合,由实际存在的联系为基础的客观逻辑联系着。这种联结不仅在行为者主体看来如此,而且在其他具有更广阔知识的外人看来也是如此。多体现于科学研究、经济活动、社会政治活动中。

非逻辑行为:“逻辑行为”相对。意大利帕累托用语。指手段与目的不相符合的行为。特征是:盲目性,行为者不知晓现象间的客观联系,手段与目的之间“非逻辑地结合”,使用不相适应的手段去达到某种目的;幻想性,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联系只存在于行为者的主体表象之中,无客观的逻辑联系。帕累托认为,它是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因为大多数人们的活动是不自觉的非逻辑行为。



剩余物:亦称“遗留物”。与“派生物”相对。意大利帕累托用语。指通过人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那些情感中具有的稳定性和不易变化的部分。是人们没有直接认识或也不能间接认识的情感与表现和行为之间的中介物,主要是能导致推理的那些人的本能。是人类及社会生活中基本的、相对持久的恒量因素,是一种心理积淀。有六种类型:作为一切社会变化基础的“组合的本能”使组合物恒定不变的残余物、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意向、与人的社会性有关的残余物、保持人格完整的心理感觉、性本能的不变性。



派生物:亦称“衍生物”。与“剩余物”相对。意大利帕累托用语。指由感觉派生而来的观念、信仰、理论。它是人类用来掩饰情感或赋予一些本没有理性的主张或行为以理性外表的辩解性知识体系,旨在掩盖行为的非逻辑性质。它是社会现象中相对易变的成分。它以从属性、易变性为基本特征。主要有四种类型:权威性的论断、需诉诸权威的非权威性的论断、在通行的原则和感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由言词表达的论据和论点。



社会导进论:美国沃德提出的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的进步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的进步,动力来自于感情或欲望;二是人为的进步,亦称有目的的进步,动力来自于人类的智力。智力的指导作用的结果便是人类的成就和文明,通过智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即导进是建立在人为选择基础上的有目的的社会干预和选择。人类应调动合理的文化心理因素促进社会的进步。




欲望:存在于人们内心的一种引发行动的力量。人类最基本的欲望是与维持个体生命有关的饮食欲望和保证人类繁殖下去的性欲。在这些基本欲望的基础上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智的、道德的和美学的欲望。沃德认为欲望是产生人类行动的根源,是社会的基本力量。它在个人是行为的动力,在社会则成了社会力。



社会力:激发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动力。美国社会学家沃德提出,指由人们生理作用与心理作用而产生的欲望和关心,它是形成和改变社会的根本因素。

社会自我: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对自我的一种区分。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他把自我分为社会自我,物质自我和精神自我。认为物质自我亦称生物自我,指一个人的躯体及财产。精神自我则指个体的心理能力和爱好,即内在的精神生活。社会自我是个体与别人交往中所产生的本身感。即个体对自已在别人心目中形象的认识。这一概念后为许多社会学家所扩充发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3cedd79b7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