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考研名词解释知识点整理(18)

时间:2023-01-19 15:24: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态度:社会上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并在互动过程中相互传授的行为取向和个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感情和行为趋势所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由美国托马斯创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反应的习惯系统的表现。一般分正的或赞成的态度,负的或反对的态度。严格说来不存在中立或旁观的态度。

初级群体:亦称“直接群体”“首属群体”。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美国库利创用。其特征为:成员人数较少;面对面的互动;成员间是感情的结合;以习俗伦理作为群体控制的手段。基本类型有家庭、邻里等。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群体形式,对人的观念和个性形成有重要作用。

次级群体:亦称“间接群体”“次属群体”。人们基于某种目的,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而组织起来的群体。其特征为:成员人数较多;互动频率较低;彼此间不是以感情来维系;以社会规范作为群体控制的手段。如政党、教会、工会以及各种专门职业学术机构等。

镜中我:亦称“镜中自我”。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反应这面镜子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观念。该词由美国库利所创用。他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没有他人的反应和评价,就不会有自我观念的形成。镜中我从想象得来,分三个步骤:(1)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表现;(2)想象他人对这种表现的判断;(3)形成自我观念。在想象别人对自己估计是好感还是恶感,认为自己骄傲还是谦卑时,他必然会作出改进,以期达到与别人更加协调。这一概念以直观的形式,说明人与社会是在交往与社会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自我的性格,逐渐适应于在社会中生活与工作。

神秘感:美国库利用语。用以说明形成个人权威的原因。认为人们一般不会崇拜自己熟悉的人,但对某类偶像或戴“面具”的人往往因不熟悉、不太了解,有一种神秘感而拥护他。神秘的力量在于,它给予人的思想以模糊的刺激,然后听凭思想去琢磨出相应的需要的细节来。所以说神秘感是形成个人权威的主要原因。

抗争:一种凭借着获胜的愿望而竭力抗衡的奋斗。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这是竞争的一种形式,并对其进行分析。认为抗争比从众更具有进取心,但是它仅仅属于比较简单的、原始的和直接的竞争,没有更高层次的思想精确性,也不包含任何升华了的理想。



崇拜以真挚不渝的热情,去仿效某种可敬佩的品格的一种努力。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这是竞争的一种形式,并对其进行分析。认为崇拜涉及高层次精神活动,比抗争更高尚,是更具有选择性和重要价值的个人特殊品质和特殊倾向。

本能主义:社会理论英国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18711938)用人的生物本能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认为人的本能由遗传而来,无法消灭。由本能形成人的习惯,在本能与习惯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才出现意识。主要的本能有:两性的本能、父母的本能、合群的本能、好奇的本能、逃避的本能、抗拒的本能等。由两性的本能与父母的本能而形成家庭;求得的本能形成物质财富与私有财产的累积;好斗的本能引起战争;好奇的本能使人有科学发现;合群、逃避与抗拒的本能形成社会的凝聚与分散。由于人的本能而产生人的主要情绪:爱、恨、尊敬。认为本能心理学应成为一切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认为个人行为和团体行为都发自本能,由本能产生全部的社会现象。要了解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必须了解本能。社会意义最大的本能是合群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其他社会本能的基础。




社会感:奥地利阿德勒用语。指一种与他人和谐生活友好相处的先天潜能。他认为每个人在一生中必须解决职业任务、社会任务以及爱情和婚姻任务这三个重大问题,解决每个问题都需要具备牢固的社会感。母子相互作用的性质决定儿童社会感发展的程度。儿童碰到的最初的、主要的社会关系是与母亲接触。母子关系是以后建立的与他人发生的社会关系的雏型。如果母亲保持一种积极的合作的气氛,儿童就会倾向于形成社会感。相反,如果母亲把孩子仅仅束缚在自己身边,那么孩子就会把他人排斥在自己生活之外,形成低级的社会感。

社会性格:美国弗罗姆用语。指民族、阶级、群体特征的行为模式。在《超越幻想的锁链》一书中提出。认为社会性格是一个文化时期中的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其内容由社会结构以及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所决定,而社会的文化氛围以及家庭教育也影响着社会性格的内容及其变化。认为马克思尽管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原理,但没有具体说明前者是如何转化为后者的。社会性格正是这两者之间的纽带、桥梁,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通过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以它为中介相互转化。



社会无意识:美国弗罗姆用语。指最大多数成员因受社会压抑而不能认识到的那部分经验。在《超越幻想的锁链》一书中提出。认为弗洛伊德仅把无意识应用于人的性冲动和个人生活处境所造成的压抑,很少或根本没有应用于社会现象和政治现象,马克思主义者则意识到社会行为的社会和经济的历史动力,但不知道评价个体动机,而社会无意识则把个体和群体、主观动机和客观动力统一起来。它是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说明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相联结的一根纽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通过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以它为中介相互转化。

哲学社会学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一种分类。1917年由齐美尔创用。他把社会学划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哲学社会学三个层次。认为哲学社会学研究的是如何认识社会以及怎样建立社会学的概念体系等社会学认识论和关于社会的“形而上学”问题。



一般社会学德国齐美尔提出的用以揭示各门社会科学对象的特殊规律性的社会学不具有自己研究的独特对象,只为所有社会科学探索新的途径。主要研究三类问题: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群体的权力问题以及集体和个体的行为、行动和思想之间的价值关系问题。

形式社会学德国齐美尔主张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可以集中研究社会关系的形式而忽略其内容的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社会条件虽有不同,但在形式上则有共同性,如统治、顺从、竞争、模仿、分工、隔离、联合、接触、反抗、派别的形成、社团的持续、社会的分化与整合等,都可以看成是社会关系的一般形式。这些形式结合社会具体条件产生不同的状态,离开内容便发现其形式的一致性,就如几何学的点、线、面是各种事物的一般形式,脱离事物的点、线、面而抽象存在。可以因一般形式与事物的客观内容结合的密切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如人的行为的形式,经济组织与政治活动的形式,游戏式等。认为形式所起的作用是把原来零散的材料组织成统一的整体,或重新分割,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联系,故形式有能动的性质,而材料、内容则带有被动的性质。这种类似几何学的社会学,亦称“社会几何学”,它是对孔德、斯宾塞以来的综合社会学的否定。



交往形式:德国齐美尔用语。指人类行为中基本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有三种类型:社会过程,即不依赖实现社会过程的具体情况而固定不变的现象;社会类型,即一个人所具有的不因具体关系而变化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即群体的扩大和成员个性的加强之间的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d7c7450ec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