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考研名词解释知识点整理(12)

时间:2023-01-28 05:24: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功能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事物或现象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为维持整体的存在和运行作出各自的贡献的社会学理论。发轫于19世纪中下叶,形成于20世纪初。主张社会的各种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文化、制度、组织、角色等都是社会长期存续所必需的功能要素,整个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都以一定程度的内在一致性共同发挥作用。强调研究社会的结构不能离开研究它的功能,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必然伴随着功能上的相应分化。功能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整体性、互赖性、静态性、非历史性和保守性。有以马林诺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代表的文化功能主义与以帕森斯和默顿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2060年代起,功能主义在社会学中的影响日趋衰减。

新功能主义:西方社会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形成。批判继承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试图在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的基础上,综合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各种反帕森斯的理论流派之长,多维度重构功能主义理论传统。该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山大等。

社会均衡论:结构功能主义的一种观点。源于英国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本身是一个保持结构体内自动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任何社会系统总是趋向于一种和谐的、衡的状态;社会系统内部具有一套维系、保持、调适和修复这种均衡状态的整合机制,一旦某部分出现失调,其他部分就会自动调节并纠正失调,使社会系统重新回复到均衡状态。衡有两种类型:稳定的均衡和不稳定的均衡。



社会冲突论:强调冲突对于社会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针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提出,抨击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均衡模式。认为正是由于冲突的存在,社会才得以不断的发展。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科塞、科林斯和德国的达伦多夫。科塞强调冲突的积极功能,认为冲突有促进社会协调和整合的功能,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在于起到了一种放气的安全阀门作用,社会可以避免因斗争而陷于分崩瓦解。达伦多夫的辩证社会学则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角色有其潜在的对立利益的基础,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冲突是一种维护现状和改变现状的矛盾,冲突的目的是使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冲突是相互协调的社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科林斯的冲突分析性理论则分析冲突的主观与客观的原因,认为社会结构就是由彼此结合而又彼此冲突的人们所构成,他们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社会冲突理论比社会结构和谐理论更深刻地分析了社会的现状。

社会互动论:研究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模式的社会学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彼此沟通,形成各种社会互动。它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亦是分析一切社会现象的基础。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是理解和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就是个人把主观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包括象征互动论、社会交换论、精神分析互动论、日常生活互动论等分支理论。象征互动论着重于研究个人的语言、身姿、情感等对形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所起的作用,认为这些个人的行为作为符号均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社会交换论把社会行为看成一种商品交换一样的社会形式,认为所有的交换,不管是物质的交换还是非物质的交换,均为谋求报偿与取得代价。精神分析互动论认为人与人的互动基础在于下意识的情感,以下意识的活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日常生活互动论认为社会中人与人的互动是盖然性的,特定目的的行为总是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平凡活动上,可以用日常生活来解释特定的有目的的活动。



标签论:亦称“标示论”。主要探讨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系中,某人或某事被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定名”或“标示”的过程的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是符号


互动论的延伸。认为人的意识是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人们根据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来确认自已。标签论的中心概念是观察者眼中界定的社会问题和偏差,当社会给某人或某事贴上“标签”,被贴“标签”者接受了这一自我知觉形象后,有可能难以摆脱压抑感,成为重复性异常行为者。

社会交换论: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20世纪70年代趋于衰退。该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认为社会上的多种非经济关系为交换关系,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过程。社会交换行为使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走到一起,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结构。个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为了获取满足自我需要的社会资源,就必然有所付出,人们正是通过“支付一回报一再支付一再回报”的连续社会行动过程,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结构。该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霍曼斯、布劳等。霍曼斯以动物行为研究的心理学原则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组织,提出社会交换的六个命题。布劳则主张从社会结构特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过程。



论:现象社会象的国胡(Edmund Husserl,18591938)、美国舒茨和加芬克尔的理论为代表。胡塞尔认为主观性或主体性不是个人的主观性,而是群体的主观性;生活世界是人们的日常的生活世界,它不掺杂任何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知识,它是人们的主要知识来源,科学知识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找到它的源头。后舒茨依据胡塞尔的后期思想提出“日常生活世界”的概念,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正确理解人类生活的主要源泉。提出“相互主观意识”的概念,指出人们在主观上具有共同的、相互有关的联系。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共同的世界,是因为在人的认识原因和结果之间有相互主观意识的联系,因而每个人的认识之间就有了相互联系的基础。在舒茨之后,美国加芬克尔提出了民族方法论,认为民族是指一个文化集团的群体,民族方法论即一个群体的成员理解他们的社会世界的方法,这是一种研究人们理解日常活动的方法。这种方法论认为社会是由人们创造的不断发展的结构,体现了环境所需要的合理性,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探索了普遍实用于人类行动的合理程度和结构。



存在主义社会学主张社会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一切形式之存在和作为人的日常存在的社会生活的主观方面的社会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蒂里阿基安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导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倡导“社会生存一般理论”,认为人的情感、情绪和动机是其行为的决定因素,并构成理智活动的基础。该理论因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倾向,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活动的作用而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社会批判理论:亦称“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哲学理论。最早由霍克海默尔提出。是一种关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式的“社会批判理论”,一方面标榜他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表明运用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无情的批判是其理论的主要任务。他们将当代社会(主要指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称作“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以区别于“传统社会”(指自由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阶级社会)。他们认为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的区别在于:(1)前者要求对现存制度作根本的变革性的批判,而后者则要求维护现存制度。(2)前者将人视作全部历史生活方式的生产者,从而得出“主体和客体同一”的结论,而后者则忽视人的作用和对人的关心,导致“主体和客体分离”“二元论”(3)前者采用批判的方法,力求通过批判,促进理想社会即实现普遍快乐的自由社会的建立,而后者则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目的只在于说明现存社会,对现存社会采取“顺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7ea605b49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