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春江花月夜》是《唐诗宋词选读》上的一首诗歌,作者张若虚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却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景、理、情交融之美。 一、导入新课 1、 导语: 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2、 明示目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景、理、情交融之美。 二、初读感知 1、放声自由体会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多体显示生词 ②放出声音情充沛。 ③体会作者想通过本诗表达深藏于内心的何种感情。 读准字音: 芳甸(diàn)霰(xiàn)汀上(tīng)纤尘(xiān)青枫浦(pǔ)不胜愁(shēng)扁舟子(piān)捣衣砧(zhēn)潜跃(qián)西斜(xiá)斜月(xié)碣石(jié) 2、个读(试着投入感情读出自己的初步感知) 3、概括朗读本诗的最大体会 景美、理美、情美 三、品读赏析 (一)品读景之美 (1)在文中找出题目中融合的五种意象的句子,美读。 (明确:开头十句。) (2)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图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明确: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3)从写景的这些诗句中你能读出一种怎样的美? 明确:空灵、清幽、纯净、博大。 (4)女生齐读,试着读出静美感受。 (二)品读理之美 (1)师导:清明空濛的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想到了什么呢?找出诗句起止,并齐读。 (2)齐读第二层中间六句,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 (3)作者对宇宙人生有着怎样的思考?学生自由发言,相机诱导学生重点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确:在诗人看来,人生是一代一代的无穷无尽,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总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但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日月共存。所以,张若虚在这里,面对明月与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暂,也有所感慨。但和苏轼“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怅)相比,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比,却并不颓废和绝望,而是流露出了热爱人生的积极豁达情感,哀而不伤。 (4) 指导诵读,读出追问和历史沧桑感。 (5)师结: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水岁岁流不息,周国平说过:诗人与哲学家是相通的。张若虚就是这样,他跳出了“物是人非”的磁场,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哲学的视角,仰观宇宙,俯瞰人生,警醒我们抓住手中有限的光阴,活在当下,把握自己的人生。 (三)品读诗的情感美 (1)师导:“浮云游子意”,青枫离别愁。诗人感叹宇宙永恒,人生无穷,但接着并没有着力去写人生如何,而是从宇宙又回到了人间描摹了一幅人生图像。请大家推举一位朗诵比较好的同学朗读“白云一片去悠悠”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其他同学在听读的同时,思考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2)这些诗句写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先总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再分写思妇怀远、和游子思归的情绪。 (3)重点赏析“思妇怀远”,并讨论:诗人是如何表现思妇之情的?(学生自由诵读并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明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535d77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