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变读浅析

时间:2022-08-20 00:18: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变读浅析

诗歌,以其鲜明的节奏,精炼的语言,感人的意境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许多名家的传世之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常常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激励人心,使人奋发,催人向上。一般来说,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艺术底蕴的诗歌,大多能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使人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虽不能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一枝独秀,但至少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传诵不衰,其感人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许多有志于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青少年朋友,对古典诗歌情有独钟。吟诵唐诗、宋词、元曲时琅琅上口,每每令人心驰神往,心向往之。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会发现许多诗歌(特别是《诗经》《楚辞》中的许多诗歌)并不全都如此。这些诗歌佶屈聱牙,内容晦涩艰深,给人的感觉不是享受,而是受罪。这是什么原因呢?归纳起来,现代的人们读起古诗来不易上口,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随着朝代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某些汉字的读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唐朝诗人王维《老将行》中有这样几句诗: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中的字,按现代的读音为“er”读起来与上下文既不押韵,也显得很不谐调。原文后面注释(4)说:“……儿,古读(ní),与上,下叶韵。(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P36)又如唐朝诗人李颀《别梁鍠》中“……但闻行路吟新诗,不叹举家无担石。……”原注为“……百斤为担,十斗为……”。其中的,今读“dàn”,在这里却读“shí”《新编字典》P89是这样注释的“……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等)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按照当时的读音(或古音)诵读古诗,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会到古典诗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这不是复古,这样做是押韵和谐调的需要。



再一种情况是诵读时因押韵而产生的变读。熟悉拼音的人都知道,在汉语中,都有变调。如,它的读音就要根据后缀字声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一()个,一()人,一(、二、三,等等。因押韵而产生的变读,灵活性强,难度大,不好把握。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上世纪80年代人教社课本中注释“yǎ”笔者曾就此查阅过多种辞书,包括《辞源》均未见“yǎ”音的注释。由此可见读作“yǎ”,在这里是因押韵而产生的变读。



这种变读的例子很多,特别是诗经中的诗歌,在诵读时有些字音必须变读。如《诗经·草虫》中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原书对的注释为户江反,叶乎攻反。在这里应该读“hōng”,与押韵。又如《诗经·行露》中“……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其中原注为叶卢谷,即读为“lù”,第一个;原注为叶音谷,即读“gú”,分别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655515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