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社会体育专业为例

时间:2022-12-23 09:27: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社会体育

专业为例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最后环节,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向社会输送专门人才的重要工作,而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通过学生就业率直接反映出这个社会问题。因为,学生的就业形势直接影响学校招生形势,而且当前国家把高校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所以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高校及专业的生存能力。因此,毕业生就业已成为所有高校师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旨在为我省高校的体育院系毕业生提供了解人才市场需求信息,树立新的择业观,增强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顺利完成就业,从而更好的为河北省的体育服务行业建设服务。 1河北省高校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生源分布、流向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4年,河北省共有21所高校开设体育专业,其中1所为独立建制的体育院校。我们随机抽取其中7所学校:石家庄学院、邯郸学院、邢台学院、衡水学院、廊坊师范学院、河北传媒大学、保定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这些学校社会体育专业包括本科与科学生,人数共计507(见表1)



通过对各地市2014届体育院系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统计,在被调查的507名毕业生中只有46%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42%的毕业生还没有意向,7%的毕业生有意向却没有签约,5%毕业生选择考研。从以上结果可见,作为河北省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其就业率并不乐观。 2河北省高校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择业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健身人群的大量提升,由此也增加了健身气功机构的出现,这也成为了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与择业的趋势。通过对河北省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调查统计,其就业单位与就业趋势是:大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占13%,与体育产业相关的公司50%学校10%,公、检、法系统和部队4%,各种升学8%,自主创业8%,无就业7%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趋势调查显示,7所高校毕业生中65%的人倾向在学校所在城市就业,25%的毕业生倾向回户籍所在城市就业,而10%的人想进京、上、广就业发展。 3河北省高校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基本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1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客观因素

一、国家政策方面原因。在新世纪时期,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而政府职能部门没有更合理地控制相关专业办法质量与规模,为了学校相关利益,有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甚至不具备办社会体育专业条件的学校,盲目地增加社会体育专业。

二、学生升学率方面原因。有些地方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将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且有一定体育基础的同学进行引流,转到学校业余体育训练队,进行集中管理进行训练,通过报考体育专,能够进入高等院校,这也是导致体育生生源暴增的因素,由此出现恶性循环,呈现出体育毕业生相对过剩的状况。面对这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过剩的情况,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限制体育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甚至大多数地方教育系统对社会体育毕业生等非师范类专业拒之门外。

三、就业市场需求方面原因。首先,高等院校面临教育评估的重要任务,因此,各高校为确保教学评估任务的完成,需求的用人层次越来越高,在聘用教师时,都把是否具有高学历作为聘用


的首要条件。不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免谈,已经成为各高校选用毕业生的普遍标准[1],即使选不到研究生也不要本科生,连面试的机会都可能得不到。其次,由于全民健身保健意识不到,社会对体育指导员重视程度不高,群众在此方面的投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因此国外需求量巨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当前中国几乎无用武之地。

四、专业性狭窄方面原因。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比较强,多数企事业单位在进人时首先考虑的是专业背景,而体育专业与其它专业的相通性较差,学生选择的余地非常小。作为用人单位往往由于看重了专业而忽略了其它,即使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很优秀或有其它的专长也容易被忽视。

2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主观因素

一、近年来,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提出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挑战。但社会体育类毕业生专业口径较窄,知识结构单一,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从培养人才知识结构看,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晰,在个人方面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紧迫感、危机感非常欠缺,导致综合能力拓展不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再者,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由于中学阶段相对其它专业学生文化底子较薄弱,在大学期间也不太重视文化的充实,也造成了在面对择业时的各部门"逢进必考"现象,使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各种考试时竞争力的降低, 增加了择业难度。

二、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体育专业毕业生普遍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不甚了解,对市场把握不够,信息滞后。毕业生缺乏对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个人择业目标等的认识和了解。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有着严重的依赖情绪,关于就业问题主要依赖于家庭、亲戚朋友的帮助,不愿意主动寻找对口就业单位。在就业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缺乏,自信心不足。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或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就消极地等待、观望。有的学生无任何专长,底气不足,更是被动,抱着观望的态度。

三、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转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通过就业教育,应该说绝大部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逐渐认识到了工作难找,因此降低了就业的期望值。但很多毕业生仍存在就业观念更新不够,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就业期望值偏高的倾向。目前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对自己缺乏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偏高,自我感觉良,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过于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都希望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公立学校等,对私立学校、企业、健身健美场馆、各类俱乐部等兴趣不大,尤其是社会体育等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还不很明确。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对许多单位是"高不成,低不就",从而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一些人过分看重待遇,看重就业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看重经济效,看重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而对自己的能力怎么样,能否胜任教学定位不准,动辄讲条件,提要求,使很多用人单位感到不满意和失望。这种就业观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

4河北省高校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可行对策 1提高本专业培养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发生较大变化,对体育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人才需求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只满足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毕业生,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但是我们的专业结构还基本停留在过去的水平,变化相应较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以市场为导向,"走出去""引进来"[2]"走出去"就是把学生""出校门,走进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在社会中认识自我和提高自身实践能,也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社会体育专业;"引进来"就是把一些大中型企业引入校园,利用他们广阔的实习场地,充沛的物质资源,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高校应修订培养方案,修改课程设置。尤其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专业能力",注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大专业实践力度,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社区,深入中小,增加专业社会实践机会,以适应体育教师、教练员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不同的职业需要。学校办学应适应时代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增设新专业领域,调整专业结构,办出特,从而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几率。 2真正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当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事实证明, 用人单位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实践能力、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和团体合作能力。毕业生的敬业精神是被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刻苦勤奋、甘于奉献的精神。所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培养与提高。因此在学生进校后就应根据其基础和自身特点,引导其朝某一方向发展,成为社会欢迎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全面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同时,仍要把文化课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要以专业为基础,努力学习多门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满足社会的需要。

3强化毕业生就业具体指导工作

建立较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要根据体育专业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就是大学生入学后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以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依据规划来培养自己的能力。 4实现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高校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珍惜就业机会,实现踏实做普通劳动者的观念转变。要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服务农村教育和民办教育在需求结构产生重大变化之前,要想找到非常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很困难的。现今社会健身需求飞速发展,社会体育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也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和工作岗位,体育经济的发展促生了体育产业、体育服务行业等新的体育应用领域。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全民健身领域,社会体育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周清.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体育师友, 2008(4): 62-63.

[2]荣俊杰,赵先卿,张仁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8, 29(4):74-7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661fdc20e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