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乎?老人乎?——关于唐诗《回乡偶书》“儿童”解读的商榷 摘要:唐诗《回乡偶书》中对于“儿童”的理解已然成为定论,那就是小孩子。本文从实际生活情形考量,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后人望文生义的理解。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儿童”不是儿童,而是当年的儿童、如今的老人。时空转变,意境提升。 关键词:儿童 相见 艺术欣赏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首诗明白如话,脍炙人口,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唐诗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诗篇浩如烟海,名篇佳作灿若星河,巨匠名家人才辈出。唐诗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杭州萧山人。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贺知章后世之所以被称道,得益于与李白的缘故。李白当年初到长安,得到了贺知章的提携和推荐。李白一生对贺知章推崇备至,感戴不忘。贺、李相交,成为中国文坛千古佳话。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最为著名的当属《咏柳》一首,其次《回乡偶书》两首也十分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上文引用就是《回乡偶书其一》。相比较《回乡偶书其二》,第一首在艺术韵味上更胜一筹,但是,涉及到对这首诗的理解,特别是关于“儿童相见”一句的理解,颇值商榷。 一、关于“儿童”解释的现状 一般注解,“儿童”解释为小孩子,即所谓望文生义也。在现代的出版物中,这首诗的配图,就是一个耄耋老者,手拄竹杖,周围有几个活泼的垂髻儿童围绕着。这是儿童理解为小孩子的最一般的表现。还有一些文学读本解释儿童为贺知章的儿女。以上两种理解,都把儿童理解为小孩子。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有失偏颇,不仅不合情理而且降低了这首诗的艺术内涵,真是“一念之差,天上人间”。 贺诗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不是首创,而是从古代回乡诗中转引而来的。贺诗以前就有“邻人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可见“儿童”是“邻人”转化而来的。贺知章是一位大文章家,古诗“邻人”句相当浅白,且诗味不浓,贺诗的转用,绝不是平行滥用,当是化腐朽为神奇。 二、试述“儿童”的意义实际情形 贺知章以八十高龄长安辞归,多年宦游,家乡的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虽然外出多年,但口音一直未变。当他听到那熟悉的乡音时,是那样的亲切,一口乡音成了他与故乡山山水水、世故人情最强劲的纽带。按这首诗的旧袭理解,几个小孩子跑过来,与老者攀谈起来,他们笑着问老者从何处而来……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试问:小孩子是怎么知道老者是外乡人?小孩子生活的范围很狭窄,更何况老者操着本地口音呀,小孩子是经常碰到操本地口音的陌生人的。当然,出于孩子的好奇,问问他从哪里来也是可能的,但这一切不一定就能激起作者万端感慨的情愫。 至于说“儿童”是贺的儿女或孙子乃至曾孙,这就更不可靠。一位在京城做大官的父亲或老祖父,是这个家族之所以兴盛的根本。老祖父的业绩,孩子们一生下来就要听闻。当老祖父现在要含饴弄孙时,孩子却唐突地问爷爷从哪里来,在以孝为人伦要旨的封建社会中,这是不可思议的。 三、关于“儿童”的诗意理解 现在,让我们从艺术的角度入手,把儿童做另一种解释。这样,对全诗将会产生全新的理解,耳目为之一新。 “儿童”,曾经的儿童,现在的老人,时空转变的使然,诗人在发人生易老、韶华不再的慨叹。 诗句中的儿童,是作者少年时代的“儿童朋友”。如今,这些少儿时代的朋友们也像作者一样龙钟老态了。几位老者聚在一起,他们互相攀谈起来。当他们依稀记起少年事时,发现对方竟是自己儿时的玩伴。既是儿时玩伴,刚才竟问起对方从哪里来,可笑呀!岁月在改变着一切。这笑不是儿童的天真,也不是成人的打趣,而是一种叹惋之笑。面对儿时朋友,竟全然不知,让人感慨万千。蓦然回首,万事消磨,一世荣华富贵已成烟云,人生的风风雨雨要告一段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鬓发苍苍而不改一口乡音,一种返朴归真的感情油然而生。这样的理解,就把诗的内涵和意境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上就是对贺知章诗《回乡偶书其一》的一种解读。文学源于艺术,但往往高于艺术,我们对诗歌的欣赏当然应该从生活出发,但是这绝不是艺术理解的最高境界。也许当时作者另有所指,但艺术欣赏可以另辟蹊径。古今中外有很多艺术品,作者当初创作的原因和目的是一回事,但后世读者却给出了新的解读,这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我们对贺诗《回乡偶书》“儿童”的理解,完全可秉承这一艺术欣赏的原则,从而做出对诗歌艺术价值的全新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66b49cff6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