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说“益” 作者:王福林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0年第12期 曾见有人把“益”字除了“皿”以外的上边部分写成了“兴”,虽然只是多了一个笔画,但字义大谬。究其因,乃不明原始字义和字形演变过程所致。 “益”是“溢”的本字,原始字义是器皿中水满而外流。 甲骨文写的是一个有底座的器皿中有水流出的样子;小篆则把上部写得很像一个横着写的“水”字,“溢出”之意显而易见;隶变时把篆体曲折的笔调拉直,写成了“八”、“一”、“八”,失掉了“水”字横着写的特征,无法从字形上会出其义了;楷化时又把顶部的“八”改写成点和撇,把中间的“八”改写成撇和点,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益”字的形体。楷书的这种变形似乎有意识体现出“水”字横着写的意向,但是,由于现代汉字分析理论主要是从形出发,不再把“益”的上部看作一个整体部件,只能分析成“并字头”和“八”,原始字义也就无法再从部件的组合关系上看出来了。由于不了解原始字义,再加上除了“皿”以外的部分无法称谓,也是错写成“兴”的原因。 从造字法上看,“益”字采用的是会意法,从水从皿,“水”字横着写,本义就是水满而外流。不过,这个字形很快就被假借表示“饶”,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解释为“饶也。”“饶”又是什么意思呢?南北朝时期顾野王的《玉篇》列举了“多也”、“饱也”、“丰也”、“厚也”、“馀也”等多个义项。于是,“益”字的新义按照这个途径引申出“增长”(如“益寿延年”)、“程度进一步加深,相当于‘更加’”(如“老当益壮”)、“对人或事物的好处,利益”(如:“开卷有益”)、“有益的”(如“良师益友”)等义。 假借几乎都是久假不归的,“益”字被假借以后,表示“水满而外流”之义时反倒无字了,只好再添加形符三点水而新造“溢”字。许慎著《说文解字》时就把这个字收进去了,解释为“器满也,从水益声。”段玉裁作注时又强调造字方法是“以形声包会意也”,再次肯定“溢”的声符“益”是会意字。 除了“溢”字以外,采用形声造字法用“益”作声符造的字还有“嗌、缢、镒、螠”等,新造字都读yì。另有一个比较特殊的“隘”字,古读xiè,今读ài,在这个字中“益”字并非声符,而是由别的形体同化而来的。 了解了这些,就不会把“益”字上边部分写成“兴”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6ab30c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