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学

时间:2023-05-09 20:28: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础教育

第一章 教育教育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 1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日常生活用法(参见教材《教育学基础p2-3 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 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特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专业化概念

教育的词源(参见教材《教育学基础》p2 :我国、西方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社会的视角: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相联系 2.对象的视角:整合,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 3.价值的视角:促进加速

4.实践的视角:实践活动,而非纯粹理论、行而上的活动 教育的类型

1.逻辑类型: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2.空间类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3.时间类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2教育内涵的分化与统合 1教育内涵的分化

教育内涵的分化是指把浑然一体的教育分解为智育、德育、体育等成分。这是在近代人本位教育目的取向形成过程中,基于对个人完善发展的具体解释而产生的观念 2教育内涵的统合

教育目的层面上的统合,强调各育的平衡、协调、和谐发展。

教育手段层面上的统合,只有教育目的的分解,没有教育手段的分解。认定某些教育承担德育职责,另一些教师承担体育或智育之职,这实际上人为降低了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3教育的历史发展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教育和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 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心理起源说:[]孟禄,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出现,埃及、我国商代。以文法学校、修辞学校等古典学校为主,个别化教学,没有严格的班级和学年。

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公共性日益突出。班级授课制。 信息社会(形成中的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端

1? 教育问题的发生及其科学的考察 1教育是人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教育与人类共始终,父母亲、长辈、教师无不希望下一代健康成长。无论任何时代,人们都把教育看成是一个重要问题——“怎样教育的问题。

2教育问题的问题化

教育行为或教育事实一经出现之后,它就不仅仅停留在用教育二字表示的程度上。教育事实由仅是认识的对象阶段,上升到更高的有意识的自觉研究的对象阶段,于是,教育就成为人类的一个问题了。人们有意识地提出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用什么方法去培养人等。 2)问题的提出

教育问题的科学探讨,开辟了教育问题的一门科学——教育学领域。

发展教育科学的尝试已经有二百年了,像这样的科学是否可能,应当探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对这些问题有很多根本不同的回答,今天仍在争论。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题在于教育现象是什么?教育规律又是什么呢?

3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 1教育现象的提法含糊不清

以上课这样一种现象为例,社会学家把它视为社会现象,心理学家把它视为心理现象教育学家把它视教育现象,这已经是从观察这种客观现象可能的诸视角中择定的一种视角,并非纯粹客观地观察客观存在的事实。除非加以限定,否则意味着还没有划清教育学同相关学科研究对象的界限。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现象和问题

即使认为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可以构成自然科学,也不是说,作为事实的自然现象就能直接变成自然科学。在二者之间必须有人的活动的介入,把作为事实的自然现象作为科学研究的问题提出来。苹果坠地这是存在于一般人面前的事实,然而,只有把这一事实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才有科学研究的发端。所以,教育学应该是研究教育问题科学

4教育学的性质

1. 实践性: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2. 理论性:有专门的范畴、方法和表达方式;理论 3.综合性:沟通理论与实践;多学科视角度

5教育学简史 1)萌芽阶段

特征:经验和习俗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 标志: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论语 2)创立阶段

产生:教育实践的需要;科学发展的趋势,演绎向归纳,综合向分化;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 标志:对象;概念和范畴;方法;组织结构;著作 人物:培根(归纳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6b0352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