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会带来金融脱媒吗

时间:2022-07-19 10:47: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互联网会带来金融脱媒吗

作者:暂无

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6年第5



互联网金融热潮冲击了中国金融业,使原来稳稳当当赚钱的传统银行、保险与券商都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表现出创新活力,同时也大大推动了金融改革,尤其是突破了许多原来对民间金融的限制。短短几年里,金融行业被催化发展得面目一新,互联网金融功不可没。

可是,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误解也很多,其中一个误区是互联网使金融服务“脱媒”,狭义理解是“淘汰掉银行这个金融中介”,广义理解就是“把金融中介都淘汰掉,实现资金供与求两方的直接对接交易”,脱媒就是金融的P2P化。

其实,除货币之外,人类最早的金融是借贷。从借贷两方的名字与身份信息看,交易肯定是借方和贷方直接面对面进行的,没有金融中介,也就是经典的P2P。另外,在金融史上,股票交易走出原来的“P2P”初态并逐步演变到今天的漫长“媒介链条”,背后驱动力也是跟融资量、融资人群和物理范围相关。

增加交易信息的不对称

金融中介的信用增强作用很重要,是P2P所无法替代的,主要是因金融是交易两方的跨期价值交换,甲方支付今天在手的资金,乙方今天得到资金,但承诺未来要连本加收益还回给甲方,或甲乙两方今天签署协议,由甲方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出资给乙方,而乙方承诺在某个更晚的时间点给甲方以回报。这种跨越时间的价值交换如果没契约执行架构、没信任作支撑,那就无法进行,或就没人愿意参与。正因这个原因,古人在没现代契约法治、没信用支撑制度的环境下,选择基于血缘作为跨期价值交换的基础,比如“养子防老”,因血缘关系不能出生前自

己选择,出生后也自然不能改变,这种“不变”的人际关系就可以便利地作为跨期交易的基础。

我们也可通过金融与现货交易的对比看中介的价值。衣服、鞋、家具、电器等商品,一般都是现货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这些“一锤子买卖”交易中,“假冒伪劣”等产品质量问题当然也很重要,这些也涉及跨期信用问题,但由于这些商品毕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即使买到手后发现有问题也不能找卖方算账,可能也能将就,最多下次不去他那儿买就行了。这就是为什么京东商城、当当网等,可轻松实现“去中介化”、脱媒化。同样,滴滴打车等服务业也是现货交易,不涉及跨期承诺,P2P也能顺利做成。

但是,由于金融交易是跨期价值交换,今天一方出资了而另一方作的是承诺,两方都有可能存在欺诈,且整个交易可能需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其间许多事可能发生,欠债方或负有未来支付责任的一方可能跑路,可能迁徙移民,可能出车祸,也有可能因天灾人祸或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导致不能兑现。特别是如果交易金额很大,需在很广泛的地理范围和众多陌生人间募集资金,那么在没金融中介在交易链条中,提供信用增强的支持情况下,是不可能有人愿把钱投出去的,不会有太多人愿上当的。

就如10年前,笔者跟华尔街一家跨国投行合作管理一只对冲基金,当时他们要我参与跟全球各地私人财富管理客户的面谈,这些客户都是资产达数千万美元的家庭和法人。那次经历让我亲自看到为什么今天的跨国投行,可轻易发售证券和基金,募集几十亿、几百亿美元资金。跟他们不管走到巴黎、米兰、伦敦、苏黎士,还是中国香港、新加坡、东京、巴西圣保罗,还是北美各地,都可见到当地的富翁,能得到他们的信任,他们也愿投资,就是因这家投行在世界各地都有团队,这些团队以当地人为主,从许多年前就开始接触、了解、关心这些家庭和法


人的方方面面,给这些客户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并已经逐步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让这些客户知道这家投行不是拿了钱就跑路的,而是会在当地扎根下去的。

这家投行在世界各地的客户,当然不乏当地团队的亲戚朋友,但更多的是靠长久培养的、以前非亲非友的客户。也就是说,正因这些投行在世界各地的广泛网络,所以他们的融资能力和融资规模达到空前水平,之所以能如此,不是因“P2P”,恰恰相反是因他们通过当地的团队“接地气”,以此打破外来企业在当地的“信任”挑战。这样,尽管投资者不知证券和基金的发行方是谁,更不知资金的需求方人品如何,但没关系,只要第一线金融中介和投资者间能“知己知彼”就行。

不会带来金融脱媒

实际上,如今中国公司在香港或美国发行证券,可融到世界各地投资者的资金,就是因金融公司通过一环一环的“中介链条”,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信任网络,覆盖了千千万万投资者,而这个网络中每根“中介链条”都起到了信用增强的功能。有了这一环接一环的信用增强,物理距离远、出资方跟用资方间的陌生就都不是问题了。金融中介链条能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正因以上原因,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上,每次新技术的出现(包括交通运输技术、电脑技术和通信技术)不仅没使金融服务“脱媒”,反而每次都把金融交易链条拉得更长,增加媒介的环节数(而不是减少)。这次,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一下子把金融交易的渗透面扩大数倍,顿时拉开了资金提供方跟资金需求方间的距离,使信息不对称和欺诈变得更加可能。道理很简单,以前众多储户和投资者可先去银行、先去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看看,看看他们在哪里,了解一下他们的人员如何、是什么品行,然后再决定是否把钱存在那里、投给他们。而有了互联网后,大众客户根本就见不到资金需求方,也见不到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的人,而是只能通过网站或手机了解他们,“蚂蚁”客户数量太多也使得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可能做到人人都见。因此实际上,互联网大大增加了金融交易的信息不对称,为欺诈提供了更多便利,而不是相反。

所以就像投行网络跨地区、跨国界扩散后拉长了金融中介链条一样,互联网带来的不是金融“脱媒”,而是恰恰相反,金融中介链条会被拉长(包括P2P资金由银行托管、投出去的资金由第三方担保、客户账户由第三方审计,等等)。一般而言,金融交易对手间的距离越长、信息不对称越严重,骗子欺诈的空间就越大,所需的提供信用增强服务的金融中介就越多。否则如果缺乏第三方中介去保证信用、增加交易安全,我们就会继续像2015年那样,经历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相继卷款逃跑,或因不负责任的投资而破产关门,使众多老百姓血本无归。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72e3b1487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