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扰 MP 读书报告:《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一、基本介绍: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是一本“口述出版物”,包含了一组主题对话和一段针对研讨班所做的提纲挈领的口述导言。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迈向社会实践理论:布迪厄社会学的结构和逻辑”,通过勾画出布迪厄有关知识、实践和社会的理论结构及其学术图景的轮廓,向读者提供了理解布迪厄著作的广博体系和内在理路的钥匙。第二部分是“反思社会学的论题(芝加哥研讨班)”,主要反映芝加哥大学研讨班的成果,突出了他的著作所产生的一系列认识移置。第三部分是“反思社会学的实践(巴黎研讨班)”,主要以巴黎研讨班的讨论为基础,反思社会学的实践。 二、总结与启示: 十月份时,我阅读了布迪厄的《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因为是初次阅读布迪厄的著作,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又阅读了解读此书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本月我阅读了此书。结合这两本书的内容相关性,我对布迪厄的理论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布迪厄式的反思与其他学者有三个不同的决定性方面。首先表现在他的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不是个别分析学者,而是根植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和学术的无意识;第二,他的反思社会学必须成为一项集体事业;第三,他的反思社会学是力图巩固社会学的认识论保障。但反思在社会研究工作中对认知的影响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他认为对反思性的抵触根源于社会,而非认识论。他指出“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关系—不是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或个人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纽带,而是各种马克思所谓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关系。从我自身来说,由于目前学术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为大量的阅读和信息摄入,对研究问题或者研究方法还没有达到反思的阶段,但布迪厄式的反思启发我在后期的研究中要不断反思,跳出所处场域,能用不同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研究;也不要拘泥于学习自己的学科知识,而应多多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反思式思维不仅仅能帮助提升自己的学业,对个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亦是相当有益。 2、对“资本”、“场域”和“惯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布迪厄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资本”以三种形态存在,即“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每一种资本都有自己的符号形式:“经济资本”的符号形式是金钱,“社会资本”的符号形式是社会声誉和头衔,“文化资本”的符号形式是学历、文凭、头衔等。这三种资本形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掌握一定“经济资本”的家庭的孩子如果不能通过国内高考录取大学,可以利用其资本(金钱)到国外留学,获得“文化资本”(学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镀金”。“场域”是指“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这一概念指向社会冲突,只要存在社会冲突和社会利益,就会有场域的存在。每个场域有属于自己的“性情倾向系统”,这个“性情倾向系统”就是所谓的“惯习”。 3、布迪厄论述的实践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真实存在的实践活动是受到前逻辑或前理性支配的。布迪厄视野中的实践具有模糊性、紧迫性和总体性。实践的逻辑不能上升到理论的清晰逻辑层面,而只能是一种模糊性的逻辑状态,实践具有逻辑,但这种逻辑介于理论的清晰逻辑与无逻辑之间,所以实践是模糊的。实践的紧迫性是指,实践意义上的时间不是理论上的可以被间隔的时间,而是瞬时的、即时的、即刻就要做出决定的紧迫性的时间态。实践不是某个单一学科可以涵盖的,实践的模糊性本身也要求跨越学科限制来考虑实践问题,因此,实践需要通盘考虑,具有总体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83f0e04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