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里有方言词汇的句子 沈从文一再宜称自己是一个乡下人,同样也有着根深蒂固的湘西情结,他保守、顽固,却深深地爱着那片土地,那条长河。因此,《湘行散记》中用了大量的群众语言——野话和方言。 作品中出现的多处以人物对话为主体的生活实录时,沈从文就一改优雅和唯美,粗言俗语往往扑面而来。《湘行散记》多着意于凡人琐事,流连于俗世间真实朴素的温馨,文中多次记述水手互相间的辱骂,粗语脏字脱口而出: “朋友口中揉合了雅兴与俗趣,带点儿惊讶嚷道:‘这野杂种的景致,简直是画!””“‘自然是画,可是是谁的画?’我说。‘大哥,你以为是谁的画?’我意思正想拷问一下,看看我那朋友对于中国画一方面的知识。” “他笑了。‘沈石田这狗食的,强盗一样好大胆的手笔!’”(《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多少钱一个月!’我说,‘一块钱一月,是不是?’” “那个小水手自己笑着开了口:‘多少钱一月?十个铜子一天,——X他的娘。天气多坏!’”(《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作品中出现很多对话,沈从文不改动,不修正,照本铺陈。因为“他们并不是吵架,不过在那里‘说话’罢了。这些人说话照例永远得使用个粗野字眼儿,也正同我们使用标点符号一样,倘若忘了加上去,意思也就很容易不清楚了,这样粗野字眼儿的使用,即在父子兄弟间也少不了”。作品展露了湘西人民的这种生命的本相,展露了他们为人的简单与简明,爱恨张于外,不掩藏,不伪饰,心口如一,仿佛一切优雅文字都将隔断这份真实与真纯,世俗和朴素。 沈从文的语言是独特的,对于作品中的对话,一字一句,他都毫无改变地写下来,使用了大量体现民俗的方言词汇,那些话语,充满了乡野的味道,可以使读者嗅出泥味和土香,为作品增添了新鲜与活泼的气息: ①原来这小妇人虽生在不能爱好的环境里,却天生有种爱好的性格。(《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爱好:爱漂亮,爱打扮,注意衣着。与现代汉语表示对某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加活动的词“爱好”不同。 ②一个人若不明白我那地方的习俗,对于我父亲的慷慨会觉得稀奇。其实,这算命的当时若说:“大人,把少爷拜寄给城外碉堡旁大冬青树吧。”我父亲还是会照办的。一株树或一片古怪石头,收容三五十个寄儿,照本地风俗习惯,原是件平常事情。且有人拜寄牛栏的,井水的,人神同处日子竟过得十分调和,毫无阻。(《滕回生堂的今昔》)拜寄:指认某人或某物为自己或自己子女的干爹或干妈的风俗。一般有两种情况:出于某种原因或目的认某人为自己的干爹或干妈,这是常见的情况;在凤凰县,在旧时,如某一人家的子女体弱多病,服药无多大效果时,父母听从仙娘(女巫)或算命先生的建议,把子女拜寄摊神或自然界中的东西,例如古树、怪石、石碑、桥梁等,作为这些东西的干儿、干女,求它们保佑长大成人。作法大致是用红纸写一拜帖,上写小孩姓名、年龄等事项,另用红纸做一双很小的鞋,粘在拜帖上,再将拜帖粘在拜寄的东西上烧香和纸祈求。 ③窄巷里石板砌成的行人道上,小孩子扛了大而朴质的雨伞,响着寂寞的钉鞋声。(《老伴》) 钉鞋:橡胶雨鞋出现前,湘西人民在雨天外出时穿的雨鞋,用牛皮或布做成。布底鞋先用桐油油过,然后在鞋上钉几排专作钉鞋用的圆头打铁钉;皮鞋底则先钉钉,后油油。 这种鞋笨重,走在石板上是叮叮作响。 ④他因此抖气离开了家乡,来到武士荟萃的凤凰县卖卜行医。(《膝回生堂的今昔》)抖气:赌气 ⑤直等到两个半月以后,尸身为人在无意中发现时,那狡猾强悍的煤矿工人,在辰溪与芷江两县交界处的土匪队伍中称小头脑,干打家劫舍捉肥羊的生涯己多日了。(《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捉肥羊:绑架有钱人或其子女,借以勒索钱财的行为叫绑票,被绑票的人叫肥羊或羊仔,以前被绑票的人叫旧票羊仔,也叫吊肥羊。 作品中的方言不只以上几个,而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例如“讨嫌”(使别人厌烦),“学故事”(讲故事),“向火”(烤火,在火炉或火堆旁取暖),“拢岸”(靠岸)等等。这些方言,以其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人情风貌,将作者、作品与湘西构成难舍难分浑然一体的牵连,交代了作品中人物身份,刻画了作品中人物深层心理,抒发了作者细腻的情感。 《湘行散记》中大量方言与野话的使用,使得作品呈现出恬静、和谐、优美而独特的湘西风情。作品通过生动活泼的湘西口语,叙述中透着浓浓的暖意,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了湘西边地淳朴的民风、民情与习俗,回荡着湘西人的乡音,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湘西的自然美与人情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8c3bc3392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