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诗经·关雎》教学中的朗读与意象 作者:祝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年第01期 【内容摘要】教学《诗经·关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贯穿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让课堂充满诗意与浪漫。抓住“雎鸠”“荇菜”两个意象,通过分析、探讨,激发学生想象,在学生脑海里生长出“意境”来,进而“点燃”学生表达的渴望。抛弃“满堂灌”的旧式教学模式,让《诗经》走下神坛,带领学生感受先民的幸福与忧伤,体味情窦初开的激情与美好。 【关键词】诗词教学 朗读 意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在初中阶段“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一一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自主品析中完成对诗词的深层解读。所以,对于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文《关雎》,我有意识地抓住“雎鸠”“荇菜”两个意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贯穿课堂,力求让学生初识爱情的美好。这堂课不仅充满了诗意与浪漫,而且点燃了学生表达的渴望。放开手摆脱“满堂灌”的模式,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我也有了别样的收获。 一、读出摇摆的韵律美 《诗经》是诗歌文学最早的鼻祖,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而诗歌属于韵文的范畴,韵文是美的。那么,何妨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气息与声韵的自然变化,从而去自主感受这种美呢?所以,在正字正音之后,我就要求学生自由地朗读全诗,尽量读出感情。在三分钟的时间里, “默而识之”者有之,摇头晃脑者有之,俯仰陶醉者亦有之一一我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开口念,我愿意把这份自由交还给他们。在课堂的初始,我甚至默许有些孩子没有“沉浸”于课堂的行为。曲径通幽,我更在乎他们能保持初心,满怀兴趣探究下去。 接着,我先让有意愿展示的孩子来示范朗读,然后让大家评一评: “她(他)读得好在哪里?”趁全班兴致盎然时,我开始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平仄。以第一个诗节为例: “关关雎鸠”是平声;“在河之洲”又是平声;“窈窕淑女”是仄声; “君子好逑”仍以平声作结。平平仄平,平声要读得长而缓,仄声则该读得短而转。我一边示范朗读,一边带着学生做朗读标记,标出重音、拖音和断开。再领学生齐读,把握节奏的快慢及音高、音强。读着读着,学生自然就产生了韵律感。不得不说,读《关雎》,有一种水波荡漾、轻柔地摇摆的感觉,如舟行水上;再加上诗歌本身押韵与转韵,使诗歌朗朗上口,自然成诵。此时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来诵读,身体随着节奏轻轻摇摆,真是别有一番味道啊!而画面感和意象便也随之自然产生了,于是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a391d5a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