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胡适曾将中国分为四条线:第一条线为南方和西南三省,第二线为长江流域,第三线为东三省和北五省,第四线为边疆——蒙古到西藏。这四线代表四种文化程度,又可以代表四种历史的分区。第一线与第四线的文化程度相去至少一千年。注释1 一直以来,不管是文学评论者,还是思想启蒙者,对胡适的评价都得不到比较一致的看法。比如说,李敖对胡适一生投入大精力侍弄的“乾嘉余孽的把戏”显得不以为然——“以他唱重头戏的地位,四十年来,竟把文史学风带到这种迂腐不堪的境地,脱不开乾嘉余孽的把戏,甩不开汉宋两学的对垒,竟还披着„科学方法‟的虎皮,领着„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的补助,这是多么不相称的事!”注释2 李敖认为,以胡适的地位,应该在思想导向、引领风潮上面使大力气,而胡适这方面的用功与其地位显然绝不相称。对胡适的“歧路”,李敖或许是深为惋惜的,因此下笔也就毫不留情了。蒋介石则如此评价胡适,“新文化运动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书生不能办事”。注释3 还比如说,唐德刚则给出如此评价,“胡适是近代中国唯一没有枪杆子做后盾而思想言论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覆众生的思想家”注释 4。 那么,胡适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呢?这跟胡适自身的因素是完全分不开的,可以说,胡适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就胡适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就有很多矛盾至今让人兴味索然。这些矛盾可以终结为一个疑问,他到底是一个古代的儒生,还是一个现代的知识分子?还是两者都是,却两者都不要领? 胡适的一生,以学术和政治为两个主题。他的政治思想,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他认为国内“政治的改进,是抵抗帝国侵略主义的先决条件”。 “外国投资者的希望中国和平与统一,实在不下于中国人民的希望和平与统一”。注释5 作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旗手,他旗帜鲜明的反对极权主义,倡导民主自由政治。这或许是胡适终身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可以从他自己的一段话里可以看出:现在有人对你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取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得起来的!”注释6 当然,他的这些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有些一直以来都受到诟病,就是现在看来,都觉得是很迂腐的。最直接的是胡适曾提议放弃东三省,承认“满洲国”。卢沟桥事变后,在对日态度上为和派的胡适,和陶希圣在致蒋介石的函中,有如下内容:与日本达成“一刀两断”方案,为保冀察领土完整,保住河北中部沧州、保定一线,以和平外交收回天津,以“放弃力所不及之失地”为交换条件。这里的“力所不及之失地”,指的就是东三省。 胡适基本上是一位恂恂儒雅、有为有守的白面书生,搞不了政治,因为他缺乏搞中国政治的一切主观和客观条件。 抛开胡适其人,单纯的从他的思想,文学创作,及对文化史的贡献来看,却是得到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唐德刚在《胡适杂谈》中,这样评价胡适:胡适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的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为落伍, 始终一贯的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低位,堪称“当代第一人”。注释7 王利民如此评价:胡适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是实用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注释8 胡适一生所致力的事业与追求,无论其以政治、思想、学术或其他形式表现,总的可概括为四大项,那就是“科学”、“民主”、“实验主义”和“自由”。前两者是近代中国人毕生的追求,当然胡适也不例外。对他来说, “实验主义”是一种由哲学向科学过渡期的哲学。它没有终极真理,只有实用价值的观念才是真理,真理可以随时制造,随时扬弃,并非一成不变的。 “自由”则是在科学、民主、实验主义交互为用的配合之下所产生的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较为合理的状态。 胡适终生不遗余力地提倡他的方法论,积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切合点,努力把中国哲学融入世界哲学体系之中。他和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发展史的开创性人物,一种新的视域切入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文本,选择了现代化形态的参照系统、研究方法、认识观念和写作方式等,著作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和《中国哲学史》,标志着独立化的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诞生。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他所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源于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但在这本书所展现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却是独到的。另一著作《白话文学史》虽然也没有下编,但书中双线文学观念,却亦是令人称奇的。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注释1:《民国风云人物》 《国家地理》杂志社 208页 注释2:《播种者胡适》 ,李敖 注释3:程思远《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的经过》 278—289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注释4:《胡适杂谈》 唐德刚 35页 注释5:《国际的中国》 胡适 1922年10月 注释6:《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胡适 注释7:《胡适杂谈》 唐德刚 21页 注释8:《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 王利民 湘潭大学 2002-05-0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ac2eecf89eb172ded63b7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