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古诗原文 《劝学》是,唐代诗人孟郊所写,全诗四句四十个字,写出学习读书的重要。说不学习知识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错过了学习的时间,少年还会回来吗?劝学古诗原文及翻译有哪些? 一、《劝学》原文 作者: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可短少年。 二、译文及注释 1、译文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就是这样,只有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控科学知识;如果不自学,科学知识不能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当趁早不懈努力,一个人难道能永远都是“少年”吗? 2、注释 1.乃:才。 2.元:原本、本来。 3.始:方才。 4.道:事物的法则、规律。这里指各种知识。 5.非:不是。 6.自然:天然。 7.运:运用。 8.贤:才能。 9.青春:指人的青年时期。 10.岂:难道。 11.长:长期。 三、拓展:作者简介 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于河南)。早年生活贫穷,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并无所遇合,屡试不第。46岁始中进士。贞元十七年(年),50岁的孟郊任江南溧阳尉。其代表名诗《游子吟》就是在溧阳时所并作。在出任俭约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1.诗歌题材 在内容上,孟郊的诗远远超过了大历、贞元时代那些窄小的题材范围。固然,他的诗的主旋律就是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疑忌情绪,这就是他屡试不第、仕途艰苦、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同意的;但他还是能够借由个人的命运看见一些更宽广的社会生活,并以诗去充分反映这些生活。其中有的揭发、嘻笑怒骂了社会上人际关系中的虚伪现象,有的则锋利地阐明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不能公平。例如《寒地百姓诗云》以“高堂拳钟尝,至晓闻糠炮”与“霜赵臻四壁,苦难不容逃亡”两相对照,《织妇言》描绘了金妇“如何织绔素,自着蓝缕衣”的反常现象。 他写这种诗常有很深刻的心理体验,如《寒地百姓吟》中“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之句,实非泛泛纪述民间疾苦者可比。应该说,在杜甫之后,孟郊又一次用诗歌深入地揭露了社会中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矛盾。孟郊还有一些诗描写了平凡的人伦之爱,如《结爱》写夫妻之爱,《杏殇》写父子之爱,《游子吟》写母子之爱,这些题材已经在很长时间内被诗人们忽视了。 2.诗歌思想 孟郊接过元结一派手中的复古旗帜,在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上继续宣扬其复古思想。他宣扬仁义道德,歌颂尧舜古风,批判浇薄时风和叛乱犯上,处处显示出一个伟岸君子的姿态,对时俗采取一种不合作态度:“耻与新学游,愿将古农齐。”他所结交的官僚和朋友,如郑余庆等也大多是些重道德,守古遣的人物。他标榜的“自是君子才,终是君子识”,其主要内含就在于不与时俗为伍,只求复古守道的知音的意愿。他卫道、行道的思想和行动,与韩愈所倡导的“道”相近,而其生活准则正好是韩愈的“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孟郊不仅在生活中惜守古道,而且在创作中亦以宣扬这种“道”为目的。他的“补风教”、“证兴亡”的创作宗旨,直陈元结的'“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的原则,与元和时白居易的“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惟歌民生病,愿得天子知”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论是一致的。因此孟郊虽然没有直接参预韩愈的古文运动,也没有象白居易那样在鲜明的文学原则下以直言讽谏式的诗去干预政治,但他却是自始至终地沿着恢复古道、整顿朝纲、淳化民俗、振兴诗坛的道路走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bf7648d43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