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流 浅析魏晋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转折之缘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这个时期政权更送频繁,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却亦迎来了思想的解放期。儒,道,释,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发展以很大的影响。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不再只属于皇家和地方豪强,园林——以完全转向以满足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而且在此基础上升华到了艺术创作的新境界。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 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人群中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人们深感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因此而滋生出及时行乐的思想,及时如曹操也不免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魏晋之际,皇室与门阀士族之间、士族的各个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斗争的手段不是丰厚的赏赐便是残酷的诛杀。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旦牵连政治斗争,则荣辱生死毫无保障,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更有所发展并导致了行动上的两个极端倾向:贪婪奢侈,玩世不恭。 西晋王朝荒淫奢靡成风。《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武帝时大官僚石崇与王恺争豪斗富,稀世珍宝的珊瑚树都不放在眼里,其奢侈的生活,于此可见一斑。 与贪婪奢侈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则是玩世不恭。知识分子的玩世不恭出于愤世嫉俗,是对政治厌恶和对现实不满。厌恶政治正迎合了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而不满于现实的情绪则促成了佛学重来生不重现世的学说的流行。老庄、佛学与儒学相结合而成了玄学。玄学主张自然为本,名教为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的“道”,即万物的本体。当时,士大夫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名士”,名士们以任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饰、狂狷的具体行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流”。 对于名士来说,最好的精神寄托莫过于远离人烟的山林。在战乱频仍,命如朝露的严酷现实中,使得他们对老庄思想有了再认识。所谓的“自然”即否定人为的、保持自然而然的状态,而大自然正是这种非人为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因而有了魏晋人士寄情山水的基础。 寄情山水与崇尚隐逸成为了西晋社会的社会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引导下,知识分子们对大自然的山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再是敬仰它,敬畏它,而是从审美的角度去亲近它、理解它。于是社会上又普遍形成了士人们的游山玩水的浪漫风习。魏晋名士多喜欢到山际水畔行吟啸傲,如阮籍恸哭长啸,嵇康之游于郡山。早先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修稧”节目,到这时已完全演变成为三月早春在水滨举行。 等到晋室南渡,江南一带的优美的山水风景逐渐为人所认识。东晋西晋知识界的游山玩水的风气更为炽盛,史料中的记载也较为多见.宗炳晚年卧游山水,仍“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东晋谢灵运为游山而制登山木屐,王羲之去官遍游东中诸郡,陶渊明辞官隐居悠然南山,他们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眷恋可谓是一往情深了。山水风景陶冶了士人的性情,他们也多以爱好山水、能鉴赏风景之美而自负。甚至有一方的山水形胜来预示一方的人物风貌,即所谓的“地灵则人杰”的说法。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大自然被揭开了秦汉以来披覆着的神秘面纱,摆脱了儒家“君子比德”的单纯功利、伦理附会,以它的本来面目——一个广袤无垠、奇妙无比的生态环境和审美对象而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一方面通过寄情山水的实践活动取得与大自然的自我协调,并对之倾诉真情;另一方面又结合理论的探讨去深化对自然美 的认识,去发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于是,人们对大自然的审美观念便进入到高级的阶段而成熟起来,其标志就是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胜。山水风景的开发是山水艺术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启导因素,而后者的兴盛又反过来促进了前者的开发,形成此后中国历史上两者同步发展的密切关系。 两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艺术的各门类都有很大的发展势头,包括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文学方面,早期的玄言诗很快式微,建安时代诗歌中描写山水风景的越来越多了。绘画方面,山水已经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状态,开始出现独立的山水画。而处在这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之中,愈来愈多的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广袤无垠的景观被利用而纳于人的居处环境,自然美与生活美相结合而向着坏境美转化。 在建筑技术方面,木结构的梁架,斗拱已趋于完备。屋顶已出现举折和起翘,增益了它的轻盈感。宫殿的屋顶开始使用琉璃瓦,鸱尾的运用加强了正脊的分量,丰富了整个屋顶的形象。木结构的建筑已经完全取代了两汉的夯土台榭建筑,不仅有单层的,还有多层的,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所达到的水平。砖结构在汉代多用于地下墓室,到此时已大规模用于地面。石工的技术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建造技术的进步,观赏植物栽培普遍,人的思想观念改变,即使得造园之势开始在此时兴旺发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c4fe1fff111f18582d05a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