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澄怀味象”画论命题之内涵与意义

时间:2023-02-11 02:32: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澄怀味象画论命题之内涵与意义

要:澄怀味象这一重要命题,在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得到阐述。澄怀即涤除心灵蒙蔽,保持澄澈胸怀的审美心境,味象即观道,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体验。对这一命题深刻内涵意蕴的探讨,发掘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澄怀味象;审美心境;审美体验;审美意义

宗炳是南朝宋著名画家、理论家,他的《画山水序》是我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他在《画山水序》里提出了澄怀味象的命题,同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的命题一样,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只不过一者在揭示人物画的美,一者在揭示山水画的美。



澄怀就是要求人们排除一切功利欲望的计较和干扰,使心灵处于一种虚静空明的状态。味象就是深沉地入静,静静地思索,品味由圣人之道所映之物象。澄怀味象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澄怀的基础之上才能味象宗炳的澄怀味象是由老子的涤除玄览发展而来。涤除澄怀都强调主体要有虚静的情怀,不能有世俗的物欲分心。老子又提出大象无形,无形的大象当然是肉眼看不见的,故要玄览,付诸理性的直观。这到《周易》,概念起了变化,成了物的象征,是有形可见的了,因而被圣人用来表情达意。这就是所讲的人立象以尽意的意思。宗炳的澄怀味象涤除玄览的内涵,也有立象以尽的内涵。他要通过山水有形可见之象,品味其内在的道之灵气。



宗炳讲澄怀味象,直接的含义是揭示自然山水的美。《画山水序》云: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圣人之神含道以对应万物,而不为物所累。贤者达不到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却可以用虚静的情怀去品味万物之象,由这里通向那自由的境界。因为山水富有美质而归聚灵气,灵气就由道而来,是道的体现,唯因如此,所以《画山水序》接着说: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由崆峒、具茨、藐姑、萁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大贤之人所以悠游山水,从山水中得到精神上的乐趣,就由于山水富有形质之美而显现出道的灵气。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就通于此;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亦乐于此。这里的仁者乐仁者之乐系由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而来,但显得很牵强。孔子是用山水来比附人的伦理道德品质,因山水的某些特征而感到乐趣,两者的思想是不同的。很明显,宗炳在此只取山水能给人以乐趣一点而已。



宗炳揭示山水的美,是为了说明山水画的美。对于如何画山水,宗炳要求画家对山水要亲身体察。《画山水序》说: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皆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亦色貌色也。古代不传之理,可以从现实中的事意会得到;微妙超于言象之旨,可以从书籍中领会得到。何况山水是身所盘桓游历、目所留恋观赏过,自




然可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把它画出来。宗炳讲澄怀味象澄怀观道,是重传山水之的;但又要求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不可忽视山水形色的真实描写。至于具体的绘画技巧,宗炳似已意识到西方的所谓透视法,他提出以小写大,张娟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实则就是古代山水画家所共同讲求的咫尺有万里之



在山水画创作完成之后,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队,坐究四荒他以悠闲的心境,饮酒鸣琴,幽对画幅,神游到极荒远的地方,这就是澄怀味,所得到的是万趣融其神思。宗炳在《画山水序》末尾说: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王微在《叙画》里也说过意思相同的话: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他们都讲观赏山水画如同游履山水一样,得到的是精神的愉悦、畅神。



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各种利益,对事物的认识都基于一定的功用性,对事物命名或分类,是用人的理性认知对事物给予符号的定义,只关注事



物的实用性,因此,人们更多认识到的仅是事物的表面,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所以澄怀味象这一命题不仅在理论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也有



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如今满足物欲的理念中,借助刺激、冒险而随心所欲地发泄内心积压的情感,或许可以获得短暂的放松与欢乐,但是否真的获得了精



的自由與超越?如果人们在日益忙碌的生活中抽出身来,进入大自然,在富有灵性的自然面前,与自然亲密交流,天地与我并声,而万物与我为一。大自然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世间万物,在大自然的广阔环境里,人们将会明白如何享受生活,知晓生命的意义所在,暂时忘却万千烦恼,在这样的审美环境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种非表象的而是内在的美妙与魅力,获得怡情养性的效果。在无我无欲的虚静状态下,体会宇宙之道,获得心灵的升华与生命的永恒。



澄怀味象美学思想的最独特之处,在于它包蕴了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主客条件问题以及审美效果问题。这层意义的呈现在中国美学史上无疑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也为我们理解美的生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艺术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是创作主体虚静之心和澄怀味象的产物,也是接受者审美体悟和静观的产物。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某些对艺术创造有益的启示,从而使这种澄怀味获得某种方法论意义。我们不但把研究主体作为一般性的个体对客体的反应,而且还把这种考察从个体层面延展到规律性层面,探讨作为多样性与独特性相统一的个体对客体反应的差异性、类似性和多样性等问题。有关审美产生的机制、条件等问题还将继续讨论下去,而这样的讨论无论是对审美的本体问题的揭橥,还是对审美的文本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l]宗炳.画山水序[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李明霞(1995-,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学,研究方向为设计史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bcb3860bb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