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3-03-01 11:05: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徙过程中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其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生活、教育上的引导和关爱,成长中潜藏着不少问题和危机,如在学习、平安、道德开展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留守儿童心

理健康开展状况(一)自我意识不健全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如自我概念、自我认

定、自我评价等卜自我体验(如自尊、自卑、优越感等)和自我控制(如自立、自主、自制等)三种形式。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留守儿童往往容易形成两种比拟极端的心理品质,一是极

度的自卑心理,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自卑、优柔寡断;另一类为攻击型倾向,表现为容易吵闹打架,好冲动,情绪自控力较差。(二)消极情绪较多留守儿童有较多的消极

情绪,表现为紧张性、焦虑感、神经敏感性较高,而融合性、参与性、稳定性较低。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成长的温馨环境,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平安感,容易表现出焦虑、孤独

等消极情绪。因为没有倾诉对象,缺乏家庭中父母的情感支持与良好沟通,留守儿童的消极 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三 社会交往障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独立性差、坚持性差、 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特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留守儿童缺乏

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心理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不知道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加上抚养者教育方法简单,很少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压抑,形成社交焦虑。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一)家庭功能的弱化Olson的家庭环状模式理论认 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家庭规那么、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 件的有效性,它包括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三个维度。家庭亲密度是指家庭成 员之间的情感关系;家庭适应性具体包括家庭成员协商、共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家庭沟通 那么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1.亲子教育的弱化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

打工,往往无视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开展并提供支持和引导。 而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多为老人,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和教育方式与现

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脱节,对孩子往往过分地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专横、任性等不良个性品质。2.家庭互动与沟通的弱化由于父母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 面对面性,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家庭成员之间的别离或共处时间和空间的减少,会阻碍家 庭成员相互间的情感关系和家庭系统的应对能力。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能是留守 儿童和外出父母之间亲子交流和情感支持的减少。缺乏亲子之间良性互动和沟通的幼儿容易 引发性格人际交往和情绪问题。(二)同伴交往的缺失同伴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儿童在社会性开展过程中遇到烦恼与困惑时,同伴可以给予他们以帮助。 留守儿童如果被同伴接纳,可以建立亲密感、同盟感和归属感。同伴关系的这一功能可以极大限度地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引起的留守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缺乏。留守儿童由于长时

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心,往往会变得焦虑紧张,缺乏平安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悲观、孤僻、冷漠,很少与同伴交往。留守儿童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

愿与人交流,有的留守儿童还会被同伴嘲笑,导致留守儿童一步步趋向孤僻、自闭、自卑,遇到困难时从不主动倾诉和寻求帮助,进而出现同伴交往缺失的现象。留守儿童心理健


教育对策(一)完善家庭功能1.提高家庭亲密度有着良好亲子依恋的儿童能

产生高度的信赖和平安感,并建立最初的人际关系。因此,留守儿童的家长要特别重视幼儿期孩子的身心开展需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从家庭系统的角度而言,家庭成员尽可能地防止出现长时间别离的生活状态,可以带上孩子去打工所在地上学或防止双亲外出打

工。家庭成员要拉近彼此间的情感距离,家长要关注孩子开展的兴趣和需要,保持家庭成员 之间融洽的亲情气氛。2.完善家庭适应性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渴望

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 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因此,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完善"重组家庭";的适应性,不 能采用专制式的教养模式,阻碍儿童自主处理问题能力的开展,而应满足留守儿童自我尊重 的需要,给予留守儿童发言权和参与权,满足留守儿童自我实现的需要。3.加强亲子

沟通马斯洛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的别离不可防止,那么家庭成员就应该彼此多联系,在情感上相互支持,尤其是父

母应及时通过、书信等多种形式与子女进行经常性地沟通、交流,多听听孩子心灵的渴 望,更多地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尽可能让孩子感受体验到亲情归属和父母的关 爱,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功能缺乏。(二)建立支 持性的同伴关系1.为同伴交往创设有利条件教师要创设开放、温馨的活动环境,

拓宽留守儿童交往的空间,鼓励儿童一起游戏游戏的空间、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留守儿童的主动交往。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彼此倾听、照顾、关心和帮助。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留守儿童寻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引起心理情感共鸣,他们就会逐步脱离孤立感,进而促进情感和人格白^正常开展。2.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认知技能当留守儿童与

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帮助引导他们找到积极、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法。帮助留守儿 童主动地消除同伴交往的障碍,提高同伴交往的技巧。如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谦让、 协商、合作和分享。这样可以增长社会经验和规那么意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并最终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开展。3.培养积极同伴群体的核心人物教育者可

以选择一些独立性、自控能力和交往能力较强的留守儿童作为同伴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同伴 可以作为一种典范或者社会模式影响儿童的行为开展。留守儿童在缺少家庭模仿对象、还不 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很好的评价的情况下,会经常把同伴的行为作为自己学习的典范。进而 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三)引导留守儿童学会积极赋义积极赋义指的是将一个 看似负性或平淡无奇的事物赋予积极涵义。有着积极赋义的人凡事能看到积极的一面,正视 问题的存在并采取积极行动。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有别于其他儿童,当父母为了生计必须远 离家庭时,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开发和运用其心理资源,培养留守儿童坚

韧、自强的心理品质,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效劳、自我管理。我们要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潜能,培养积极品质并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学会 以积竭力量去克服现实困难,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04545af4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6.html